首页 > 女生言情 > 风流大宋 > 第479章 军火商

第479章 军火商(1/2)

目录

第479章军火商

几天后的形势显示,京东东路如今的局面发展,还是有些出乎秦刚预料的——实在是过于顺利了,因此,他不得不要在明水多待一段时间。

“原本我以为,要说服岳父举庄反抗官兵的话,需要花费不小的气力。毕竟像您这样的缙绅是很难接受与朝廷对抗的选择。”秦刚有这个疑问很久了,只是之前一直没有机会提出。

“对抗的是作恶的官兵和官府,而不是朝廷!”李格非纠正道,“缙绅大多都是士人,是可以与赵宋天子共治天下的,可是现在却要被无良的官兵与无能的官府逼的没活路了。所以,实在是被逼无奈。而且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个非常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有了保乡会!”

“所以岳父非常看好保乡会这样的牌子喽?”秦刚问道。

“我看好的是徐之你!”李格非也不客气,直接说明本意,“不过,能想得出保乡会的主意,这种眼光与手段,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缙绅们之所以从来不会主动对抗朝廷,那是因为天下稳定以来,早就有了清晰的分工界定:天子坐朝堂,官府治州县,而真正到了最普遍、最广袤的乡村地头,管理好绝大多数的民众,依靠的还只能是地方的缙绅。只要没人去破坏这种分工合作,地方就不会乱!”

“岳父分析的甚是,所以京东东路的昏政迭出、乱政皆是,最大的伤害者,便就是在这里各地的缙绅们。他们的利益被严重地侵害!他们的根基被全面地动摇!所以这才是给了我最好的机会!”

“想到利用缙绅的主意好啊,只是缙绅们也有他们的问题。短时间用地方的利益捆住他们也是没问题的,但是关键得要有一个出头的人。缙绅中读过书的人多,做过官的也不少,谁也不想让自己最终给家族戴上一个叛乱蒙罪的帽子。虽然大家都明白法不责众的道理,到了最后,朝廷可以放过大多数人,不过对领头的人总是要进行惩戒的,所以这个人不好找,找的话,让他来做这件事的理由是什么?”李格非的话意味深长,几乎就差直接说:老夫来帮你领这个头,但你给我的理由或承诺是什么?

秦刚稍作沉吟,便决定还是将实话坦明:“小婿不敢隐瞒,当年元符太子一直活着,如今便就在迒哥正过去的流求岛,吾师少游、师伯鲁直、师叔履常等人正在那里精诚合作、夙兴夜寐,欲清除国中奸贼,驱逐失德窃位昏君,奉迎元符太子重新即位,以复我赵宋江山之正统!有此理由足否?”

“奉迎正统”的理由,历经了在黄庭坚、宗泽、李纲等人身上的验证,已经是时下任何一位正直士人所难以拒绝的。

李格非也不例外,他听闻之后,并未太多惊讶,先是伸手指着秦刚,连点了数下,然后却是像咽回了另一句话的样子,转而笑道:“果然是徐之,竟然是操作得如此之大的手笔!想想在如今的士林天下,能有山谷道人甘为你驱驰,何愁大事不成!”

“小婿也希望岳父能够出山……”

“算啦!老夫老矣,能帮你的事情,也就只在这保乡会了!”李格非却是出言打断了秦刚的话,并说道,“京东民变,绝非今年才有,官兵屡剿不绝,原因便出在朝廷自身。这地方缙绅,理应是与官兵官府亲近,虽说在隋唐之后,没有了举荐官员的权力,但读书科举出来的官员也多为他们的子弟。所以就算是偶有冲突,缙绅们也能忍让,哪怕自己多花点钱,多破此财,也就算了。但是眼下却是把我们往死路上逼!这也成了徐之你的机会啊!”

李格非自己任过京官,又在京东任过提点狱官,对地方官兵的问题看得十分清楚,大宋重文轻武的惯例,让将领除了疯狂地贪墨军饷之外别无追求,兵力年年空虚,士兵难以维持生计。底层官兵一有机会,便就劫掠地方。起初还只抢百姓小户,后来急了便什么人家都敢抢。官府为了平定匪乱,便对这些行为装聋作哑,也是吃定了缙绅为了自身家业,不敢造次。这便就是李格非等人如今所遇到的情况。

与此同时,蔡京怂恿皇帝,在这两年中又不断出台了一些新法新政,在商税、财贸上大动手脚,为的就是掠夺更多的民间财富。以往,如果只是农业赋税,缙绅还可以转嫁到农民佃户的头上,可是商贸税赋却是完全搜刮他们自己的钱包,家底不实的都可能会破产。这便是吴大隆所遭到的局面。

保乡会,护的是乡村经济,保的便就是各位缙绅自己的命根基业。

经历了朝中那么多年的明争暗斗,自己又曾有相州韩琦门下的相关经历,对于如何与京东这里的地方缙绅打交道的细节,李格非还是十分贴心地给秦刚出了很多的主意。

李格非很清楚,秦刚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仅次于改朝换代——他要宣布如今坐在龙椅上的那位是篡位且不称职的,然后要把流落民间、此时还在海外之岛上的那先帝太子推上大位。这件事,如果要是做成了的话,自然是从龙首功,封侯拜相也不为过。但是如果失败了呢?自然便就是谋逆大罪,诛连九族。

但相比于哲宗对于李格非的赏识与重用,赵佶的荒唐让他对其彻底失去了信心。再说,自己女儿与秦刚之间的事实关系也让李格非觉得自己没有了其他的选择。

“迒哥也到了流求,老夫也就没有了什么牵挂!保乡会的旗号虽然正当,但此事之初,还是免不了与乱民叛匪粘连在一起。徐之你的前程远大,须得注意名声,如今用了那个什么林冲的名字,倒也是个不错的法子。”看得出,李格非倒是一心一意地为秦刚在筹划。

秦刚听了赶紧解释道:“眼下还未到举旗的时机,我不表露身份,也是不想过早使用元符太子的底牌。朝廷那里,我也有棋子摆布,总是想先控制了京东东路再好!”

李格非却是摆摆手说道:“徐之你年纪轻轻,官职就做得比老夫大得多,谋大事的能力也是不可限量,但是掌控人心的事情还须听我几句。你的行事风格,骨子里还有着你的真诚,但在别人眼里,那就是天真且迂腐。老夫也不用‘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的道理来劝你,既然承你叫了一句岳父,这次的事情,总得需要有一个有点薄名的人出头担待,那就由老夫帮你来做好了!”

秦刚这才知道,李格非这次是真心地把他当作了自己人。其实从他到了明水,李格非不仅完全接受了他与李清照的女儿,甚至丝毫不在乎李清照和他之间并无事实婚姻的情况,直接与他以翁婿相称,如此的行为举止,要真是论及起来,在这个时代也是够惊世骇俗的!

“京东东路的首州是青州,所以安抚使一直都由知青州兼任。这个位置可是出过我大宋的太多位的宰相,早有寇准、王曾、夏竦,还有范仲淹、富弼,近些时候还有欧阳修和曾布。不过你的运气很是不错,你所遇上的这位知青州兼帅守,姓黄名裳,着实平庸无奇,不会影响你的大事。”

秦刚听了点点头,布局京东东路之前,他自然是收集研究过相关的情况,最初知道这位黄裳字冕仲的知青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时,还曾大吃过一惊,并不是因为他是元丰五年的状元,也不是因为他是曾布的亲家。只是这个过于熟悉的名字,让他想起了在后世数部武侠小说中都提到过的耀眼身份——九阴真经创立者、一度大宋武林的天下第一高手黄裳。

不过,后世的媒体也出过解释,这个创立“九阴真经”的黄裳,不过是小说作者金庸瞎编附会出来的。而且就算按小说里所写,黄裳此时仍然还只是个普通的文官,要等好几年后回到京城帮皇帝编刻《万寿道藏》时才会从中领悟到高深的武功。

“这黄裳也算是状元出身,朝中累官升至今日,却为何只得得到岳父这个‘平庸无奇’的评价?”秦刚听到李格非提到了黄裳,便想多问几句。此时,李清照见他俩聊得甚多,便也走了进来为他们添加茶水。

“黄冕仲素有文采,入朝后做的大多都是经史阁馆的官职,极少弹劾、亦无举荐,也是说明了他的治政才能非常平庸。其实他能来青州,也是因为当年他的亲家曾布担任宰相之后,原本想提携他,却被他拒绝并上书请求外放以示避嫌。皇帝也是看在他的正直无私,才给了这样的一个重要职位。”

一旁过来倒茶水的李清照在听到他们讨论黄裳,便从另一个角度插上话来:“黄冕仲做官怎么样,我倒不好说。但他写的诗词,早年还能算得上词风清淡雅正、骨力坚劲,只可惜后来开始信了道家玄秘之学,不仅醉心于修道之事,而且在他的诗词中,也开始过度追求这种玄秘之语的映射。看得出,他是推崇道家的那套无为而治的思想,所以要想让他能够治乱安境,那可真是缘木求鱼了!”

“清娘说得没错,上一任的知青州兼安抚使王岩夫,是拖着风烛残年的身体死在了任上。黄冕仲来青州时,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衙门,都积攒了大量的陈年积案等待处理。可是他到任之后,却坚持要求萧规曹随,拖延应付,一直和属下讲着‘船到桥头自然直’,所以这军队腐败视而不见,地方民变听之任之。偶尔遇到一两个地方的土匪在山上自己断了粮,主动跑下山投降的事,他便兴致勃勃地将此视为自己‘无为仁政’的成绩与结果。”

“哦!这样说来,京东东路的这一切也就说得通了。”秦刚确实发现,在京东东路这里,各个州县衙门之间的合作几乎都不存在。大家各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匪乱最好不要发生自己这里,发生了能跑到其他地方最好,赖在了自己这,也就只能自己扛,别指望有人会来帮忙。向帅司发了求援信,官兵能不能来,都得拼人品看运气。

当然,最终的焦点还是在官兵拉垮与无能。就算是禁军的战斗力也看不出比厢军强在哪里,甚至区别会表现在逃跑与投降的速度会快几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