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穿过渭水进入章台宫(2/2)
炒作为一项最近流行的烹饪技法,逐渐成为公卿阶层之间的风尚,其中需要使用铸铁锅具。直径达二尺的铁釜售价高昂,价值上千钱,几乎堪比一副铠甲!简直像是抢劫!
但是,经炒制后的菜肴确实更加美味,因此杜风当即决定次日清晨就派人前去排队,看是否还有现货,有就再多买两个,以便送礼。
沈远笑着解释:“油菜籽必须先经过炒制后,才能投入榨油工序。”
接着补充道:“圣上强调,油菜籽需入锅用文火细炒至散发香气,然后碾成粉末,再通过筛滤,确保粗大颗粒重新回碾一遍。”
“待全部碾碎之后,上锅蒸熟,之后用麦草包裹并趁热压制为圆饼形状。”
“这些圆饼会被置于嵌套着麦草的竹环中,再次用木锤加固成型。”
讲完,沈远指向放置在压榨机上的一个圆饼,说道:“各位请看,这就是所谓的油饼。旁边这环绕的槽纹,乃是圣上亲命名之油槽。”
“油饼将被固定在这里,并在此位置塞入楔形木块。通过悬挂穿孔石块不断敲击木块间隙中的两个楔形件,促使楔块深入榨腔内部。此时横向排列的木材会持续压迫油饼,从而做好正式榨油的准备。”
而后他又指向下方导流出口处,说道:“榨出来的油便会从此流出,
“原来如此啊!”杜风环顾四周后,望见梁上悬着的一根巨木,“那看起来像攻城锤的东西是干什么的?”
攻城锤?
听到这句话,在场的贵族官员们纷纷笑了起来。即便门外不明就里的众多低级官员也随之配合地哄然大笑。
呵,这些拍马溜须之徒……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暗自嘲笑一番。但他依旧保持肃立不动的姿态,只因稍微动作便会碰响冕冠上的珠串。
早知今日会选择通天冠便不用承受这般重物,此刻颈脖又酸又疼,且视线也颇受影响。陆尧不禁心生感慨,似乎明白了为何昔日皇帝曾废弃周朝传下来的礼仪服饰。
沈远等笑声渐渐平息之后,接着说道:“此乃撞木,足足有四百余斤之重,形态确实酷似攻城器械,但它主要用于敲击榨油设备上的木楔。”
“此法乃由圣上发明改进。一旦撞木启动,可激发出近千斤的力量来撞击,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锤砸方式,节力数倍不止!”
右丞相林昭捋着胡须赞叹道:“荀子云: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圣上举措恰为此意!”
“圣上真乃旷世神才啊!”殿内的众臣拱手齐拜,连殿外守候的各级官员也随声附和起来。
真爽啊……内心满意地点了点头,头冠的玉饰随之叮当作响。
明白得很,这些称赞并不全是出自真心。作为君主频繁涉足“奇巧技艺”,已经招致部分保守大臣们的反感。
照秦律以军功论爵位的话,类似这种技术革新奖励不过区区五百钱及一匹锦旗……
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岭南的诸多郡县,可以将双季稻和油菜实行轮种,从而形成“油菜-早稻-晚稻-油菜……”这样一年三熟的耕作模式!
而且通过引入一个稳定的调控机制后,岭南区域可以在人口增长后逐步融合周边的越人部落,伺机进占海南岛,进一步扩展至东南亚一带……
不仅仅是东南沿海地区,蜀地与关中也能够采取同样的策略。
李信曾偶然读过一篇清代学者所着的《齐民四术》,里面详细记载了油菜种植的方法。文中建议,若全田只种小麦,则肥力和人工消耗太大,应该留出三分之一的地用于栽种油菜,因为油菜不仅可以榨油,还有改良土壤的作用,一亩的菜籽饼足以肥沃三亩土地。
经过与郑国一番探讨之后,李信决定将自己记住的关于套种与轮种油菜的资料先行试验,选址定于咸阳周边的官田和南海郡内。等来年收获时再视成果向全国推广。
在众人热烈讨论中,首道压榨已经完成。按照后来的说法,这叫作“头榨油”。
不过头榨油水分含量偏高,色泽也不够透亮,但炒菜已基本可用。当不再有油滴落入油槽时,头榨程序便告一段落。接下来的任务是对剩余油渣展开二次压榨,流程依旧:先将原料捣碎上锅蒸熟,再压成圆饼放进榨油机里继续加工。
然而到了拆卸环节时,几个满头大汗的宫门卫士犯了难。榨床里的油饼已经紧密粘合,几乎无法用手掰开。站在一边的公输衡看到士兵们慌乱不已的场景忍不住发笑。
一位负责的技术工匠手执木锤以及细长木楔缓步走上前,他将木楔插入缝隙,轻轻敲击几下,那些顽固的油饼就分离开来。几名隐官隶臣低着头走上来把它们取走。
李信见目的已经达到,觉得自己没必要继续停留下去,于是带着冯去疾等人转身离去。临出门前,他嘱咐道:“稍候让这几个出力较多的宫门卫士每人带两斤菜油回去。”
听到这话,冯劫嘴角不自觉抽搐了一下。他清楚,“两斤”与昨天提到的两块肥皂一样是确切的数量。回想昨日离开宫殿时宦者令韩让匆忙塞给自己的两块方方正正的肥皂,冯劫不由自主地与郑国交换了一个会心的眼神,彼此脸上都流露出相似的表情。
约莫一个时辰后,车队穿过渭水进入章台宫。
折腾了半天正好赶上吃午饭的时间。不像那位不理不管只知独自用餐的皇帝,李信为树立良好形象经常邀请大臣一起共进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