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四四协定(2/2)
那一杯茶,此时似乎成了他唯一的慰藉,每一次轻抿,都像是在细细揣摩这场谈判的微妙与复杂,试图从茶香中寻找到破局的灵感。
良久,姜无发与身旁的高参递了个眼色,终于缓缓抬起头,再次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试探与看似诚恳的意味:
“总参谋长呐,经过这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无发有一个提议,或许能为我们双方寻得一个更为妥善和谐的解决方案。”
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总参谋长,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考虑到贵方对于解放区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军队归属的诸多顾虑,我们不妨考虑一个折中的方案——将解放区的行政组织和军队整体迁移至西北地区。”
说到这里,姜无发略一停顿,目光紧紧锁定在总参谋长的脸上,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紧张,仔细观察着对方的每一个表情变化。
他心里明白,这个提议对于总参谋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甚至极有可能会引发强烈的反对,但万一成功了呢?
姜无发神色端肃,语气故作亲和却又隐隐透着几分不容置疑,缓缓说道:
“要明白,这搬迁之举并非是要你们放弃什么。
西北那片广袤之地,正可让贵方去建立新的解放区域嘛。
在那里,你们依旧能够维护民众之利益,军队也可保留,用以确保地方之安稳。
那片地方幅员辽阔,足够贵方大展身手,实现一番抱负。
如此安排,既满足了贵方对试验场所的需求,又兼顾了你们所谓的战略利益,各方皆可得益,达成共赢之局面呐。
这对于国家,对于黎民百姓,都是极为有利的事情嘛。”
说着,他微微摊开双手,眼中闪过一丝自以为是的期许,仿佛已然瞧见这方案顺利施行后的美妙景象。
然而,总参谋长听闻此言,眉头皱得愈发紧蹙,目光中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坚定的拒绝之意。只见他微微摇头,显然从心底就对这提议无法认同。
总参谋长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一字一顿地说道:
“姜先生,您这提议虽看似有些想法,可实在难以接受。
解放区绝非普通的地域划分,它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是民主与自由的光辉象征!
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凝聚着人民的无数心血与付出。
我们肩负着守护人民的重大责任,决然不能将其轻易舍弃。”
说到此处,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痛心,仿佛提及放弃解放区是件痛彻心扉之事。
“况且,西北那处土地贫瘠,环境恶劣,整日风沙弥漫,资源更是匮乏,连基本的生存保障都难以提供。”
总参谋长神色凝重,语气加重,
“这般条件,如何能承载我解放区的亿万军民?
让人民背井离乡,去面对那未知又艰难的环境,这绝不是我们会做出的选择。”
姜无发轻轻摇头,神色间带着几分无奈,却又透着一股顽固的坚持。
他轻轻叹了口气,似对总参谋长的拒绝早有预料,可又不甘心轻易放弃自己的谋划。
他心里清楚,这场谈判艰难复杂至极,每一个决策都关系着重大利益,但他自恃在政治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是个长袖善舞的人物,定能想出法子谋取最大利益。
于是,他放缓语速,故作诚恳地说道:
“总参谋长,当下局势之复杂,各方势力暗中较劲,想必你也心中有数。
在这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下,懂得适时妥协,才是明智的生存之道。
贵方若能以大局为重,做出些许让步,历史必然会铭记你们的功绩,民众也会感念你们的牺牲。
这一切,可都是为了国家更为远大的目标,为了国家的长久发展着想啊!”
然而,总参谋长神色坚毅,毫不退缩。
他挺直腰板,目光如炬地直视着姜无发,声音洪亮且铿锵有力,犹如洪钟鸣响:
“姜先生,我们同样期盼和平与国家统一,但这绝不是靠牺牲人民的利益与自由就能实现的。
解放区与军队的存在,是人民的自主选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
人民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这片希望之地,我们肩负着守护到底的神圣责任。”
他稍稍停顿,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决然,接着说道:
“我们愿意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人民利益的基础上,与各方展开和平谈判,共同探寻解决之道。
但还请您务必清楚,我们决然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与原则。
真正的和平与统一,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之上,而绝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强迫与牺牲。”
密室之中,气氛凝重压抑得紧。姜无发眼见总参谋长态度坚决,心里很清楚,若再一味固执坚持先前方案,这谈判怕是转瞬便会陷入死局,于彼此皆无益处。
当下,他果断转变策略,脸上摆出一副看似亲和的笑容,语气故作灵活又透着几分所谓务实的腔调,妄图打破这僵持不下的局面:
“既然这整体搬迁的方案难以让双方达成一致,那不妨另辟蹊径,寻一个彼此都能接纳的平衡点嘛。”
说着,他微微前倾身子,目光佯装诚挚地盯着总参谋长,
“贵方在保留军队以及晋省解放区的情形下,不妨考虑对部分解放区做些调整,就拿两淮地区来说。
当下那里的战略形势颇为复杂,做出些许变动,说不定对大局更有好处。
与此同时,贵方在黄河以北地区依旧能够展开活动,以此维持必要的战略纵深,这对贵方的军事布局而言,也算是一种保障。
至于西北的荒漠地区,我方可以考虑允许贵方派遣一支规模有限的部队进驻,不过人数必须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如此方能确保当地的稳定与安全。
这般安排,想来能兼顾双方的核心利益。”
总参谋长听闻此言,眼中飞快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恰似平静湖面投入一颗石子,顿时泛起层层涟漪。
他微微皱起眉头,显然是在心底仔细权衡其中利弊。
密室内安静得落针可闻,唯有墙上的挂钟发出轻微的滴答声,好似在为这紧张的思索计时。
片刻过后,他神色坚毅地说道:
“姜先生,两淮地区对我军而言,战略意义极其重大,绝不是能轻易变动的地方。
它乃是我们抵御南方倭寇的前沿要地,多年来,我军在此精心经营,修筑防线,积攒力量。
一旦放弃,我方的整体布局将会遭受难以估量的冲击。
倭寇极有可能借此长驱直入,后续战略的实施也会面临巨大阻碍。
至于西北荒漠,我方确实需要一处合适的试验场地。
但关于人数限制以及活动范围等诸多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还需深入研讨,务必保证既能满足我方需求,又不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战略平衡。”
姜无发轻轻颔首,神色间透着几分既想妥协又心有坚持的复杂意味。
他幽幽叹了口气,缓缓说道:
“总参谋长,您的这些顾虑,我完全能够体会。
每一处战略要地,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与期望。
如此,我们不妨将方案再进一步细化。”
说着,他伸手拿起桌上的笔,在纸上随意勾勒着,试图用更为明晰的方式阐明自己的想法,
“就比如说,贵方两淮地区的部队可以撤至齐鲁地区。
齐鲁地区地势险要,资源富足,进可攻,退可守。
贵军入驻之后,既能保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增强齐鲁地区的抗倭力量,又不至于彻底舍弃两淮地区的战略价值。
毕竟两淮与齐鲁相邻,彼此呼应,依旧能够对倭寇形成有力震慑。”
他略微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接着讲道:
“实不相瞒,与贵方相比,我方军队数量更为庞大;
驱逐倭寇,我方理应担当主要力量,两淮地区将会成为我们与倭寇决战的关键战场。
当下贵军在两淮地区的力量,相较于倭寇而言,处于明显劣势,继续驻守两淮反而不利于这些地区的快速解放。
而贵军转移至齐鲁地区,便能更好地整合力量,配合我方行动。
另外,我方可以考虑允许贵方派遣一支人数不超过一万的部队进入西北沙漠地区,活动范围也必须明确划定,如此才能确保双方利益皆不受损。
这般安排,既能满足贵方的实际需求,又能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和平大局,您意下如何?”
总参谋长沉吟片刻,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权衡与决断。
他静静地思考着姜无发提出的新方案,心中反复衡量着利弊得失。
这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无数将士的生死,关乎着解放区人民的未来,容不得丝毫马虎。
终于,他缓缓点了点头,目光沉稳地说道:
“姜先生,您的提议我需要进一步与抗司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
这毕竟是涉及重大战略调整的决策,需谨慎对待。
但在此之前,我可以先与您达成一个初步共识:
双方立即停战,我方两淮地区部队退入齐鲁,除齐鲁外,我方只在黄河以北地区活动。
这既是对您提议的初步回应,也是双方缓和紧张局势、为最终协议奠定基础的重要一步。
希望我们能以此为契机,推动谈判朝着和平、共赢的方向继续前进。”
姜无发闻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那笑容仿佛春日暖阳,驱散了密室中长久以来的阴霾。
嘴角微微上扬,眼角的皱纹都透着欣慰,那笑容中既有对谈判成果的欣慰,也有对未来和平的期待。
他向前一步,目光真诚地看着总参谋长,说道:
“总参谋长,您的智慧与决断令人敬佩。
在如此复杂艰难的谈判中,您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与果敢的决策力。”
他微微抬头,眼神中满是憧憬,
“我相信,只要我们双方都能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秉持着这份诚意与决心,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共同开创华夏民族的新篇章。
今日的努力,必将成为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光辉,为后世子孙带来长久的和平与繁荣。”
随后,他伸出手,总参谋长也毫不犹豫地伸出手,两人紧紧握在一起。
这一握,仿佛将双方的力量与决心凝聚在了一起,如同并肩作战的战友一般,彼此传递着信任与支持。
他们一同走出了那间见证了无数次交锋与妥协的密室,步伐沉稳而坚定。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为他们的身影勾勒出一道金色的轮廓。
总参谋长回到住所后,一刻也没有耽搁。
他神色匆匆,立即让人用电报与抗司进行紧急联系。
电报机的按键被快速敲击着,发出有节奏的“滴滴答答”声,仿佛在诉说着谈判的紧张与重要。
总参谋长站在一旁,眼神专注而焦急,紧紧盯着电报机,仿佛要透过那小小的机器,直接与抗司的同志们交流。
随着电报的发送,每一个字都承载着谈判的详细内容,从双方的提议到初步达成的共识,都清晰无误地传递过去。
在等待回复的过程中,总参谋长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时而停下来,凝视着窗外,思考着各种可能的情况。
经过一番紧张而高效的沟通与协商,电报机终于再次响起。
总参谋长急忙走上前,接过电报,快速浏览着上面的内容。
看到抗司最终同意了这份经过双方精心雕琢的协议,他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