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蛋:淞沪会战究竟是怎么打起来的?(2/2)
8月13日,中国军队主动对日军虹口驻地发起进攻,日方立即以“保护侨民”“应对中国挑衅”为由,派舰队与更多军队增援上海。
8月下旬,日本海军与陆军陆续登陆吴淞、宝山一带;
9月后,又不断强化金山卫、杭州湾等地的登陆作战。
这种突飞猛进的增兵,使得淞沪战场规模空前扩大。
4.国际与国内舆论的回响
(1)国际方面:观望与有限声援
英美等国对中日冲突感到不安,却并不乐意直接介入武装干预。
英国在租界内部署巡捕维持秩序,美国也只派遣军舰在黄浦江游弋,宣示“保护侨民”立场。
苏联则在此时采取某种倾向支持中国的态度,提供部分武器;但实际援助规模有限。
世界各大报刊开始密集报道上海战事,刊登血腥照片,引发欧美民众普遍震惊,却难以撼动各国政府的消极政策。
(2)国内方面:抗日热潮高涨
自东北陷落以来,中国各地民众对日军的仇恨与反抗意识越发深切,如今上海打响,不少青年学生、爱国团体乃至商贾都发起募捐或积极参军;
然而,国民政府的后勤与军工基础远远不及日本,军队面临弹药短缺、指挥混乱等难题,整体战况并不乐观。
5.正面交锋的必然
8月13日,“八一三事变”正式爆发,这标志着中国方面在华东区域与日军展开全面对决。
为什么要选择上海作为这场关键之战?综合来看:
(1)扭转“局部抗战”之被动:若一直在华北被动防守,难免再失大片国土,也无法唤起列强干预。上海则云集世界目光,战火必然引起国际社会更广泛关注。
(2)争取外交同情:上海有列强租界,任何大规模战火都可能殃及各国侨民和财产,中方希望由此逼迫列强施压日本。
(3)提振全国士气:与其退让,不如以守备相对有力的上海打一场“硬仗”,以显示中国的决心与血性,凝聚全国军民团结迎敌。
然而,这些策略并非没有风险——由于国力与军事差距,中国军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伤亡,也未能如愿获得欧美的实质性军事干预。
战事持续三个月之久,最终仍难敌日军陆续增兵与海空联合打击,上海在11月下旬陷落。
“天时地利人和,我方皆居下风。然此战之意义在于让我全国乃至世界知晓:中国不再是‘不抵抗’的羔羊。若要灭亡吾国,日军必付出巨大代价。”
——摘自某国民政府高级官员战后回忆。
淞沪会战的发起,既有国民政府“以攻为守、寻求国际干预”的战略考虑,也包含了对民族气节和自卫反击的迫切需求。
日本方面则在华北局势升级后,迅速将冲突扩大到上海,不仅是为了维护在沪商团与侨民的利益,更是借机进一步侵吞中国,试图以雷霆之势逼迫中国屈服。
国际社会看似震动,却整体上保持中立或观望,只有少量舆论谴责日本。
中国军队在华洋杂处的上海街头展开惨烈巷战,一度令日本海军陆战队措手不及,但最终仍因敌我装备、兵力悬殊而陷入苦战失利。
淞沪会战成为抗日战争初期最悲壮、也最受国际关注的一幕。
它虽没能挽回上海陷落,却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不惜一战”的意志,也在国人心中点燃抗战烈火。
正如当时的一句流传语:“吾辈宁死战,不愿坐以待毙。”
另外一方面,淞沪会战改变了日本侵略战争的方向,日方的既定战略是要对上海实施“速战速决”,而后快速进入苏德战区,与德军一起对苏军实施合围。
淞沪会战彻底挫败了日军的上述战略,将对华战争拖入相持阶段,后期日军从强转弱,正是因为供应链吃紧导致的。
日军胜负的关键是两个因素,一是沿海快速登陆打歼灭战,绝不能陷入城市巷战,因为供应链不够长;
二是必须快速通过华北,进入苏德战场。
这两个小目标因为淞沪会战而彻底被搅黄了,日方失去与德方汇合的机会,也就意味着,他在东亚的统治力将是昙花一现。
当时的情境与《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描述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如出一辙。中国人牺牲所有,换来了世界大战的转机,但是请问,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