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秉烛破迷幛者(1/2)
“何谓知言。”
对于这个时代来讲,这个题目是很难的。
为什么?
因为在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心中,圣贤那真的是圣贤,圣贤说的话,那就是礼,是万万不能越雷池一步的。
没有了“生活”,自然也就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
但这点对于穿越的陈凡来说,却很简单。
陈凡的那个年代,网络发达,各种“名师大儒”、“网红UP主”,是人是鬼都能解释经典。
一票不明所以的,自诩为国学爱好者的人,往往将这些“半吊子”的话奉为圭臬,然后还要洋洋得意拿出去卖弄、显摆。
想到这些人,陈凡脑子里很快就知道应该怎么写这篇文章了。
这时候,试院内的书吏已经搬来了桌子,准备好了笔墨纸砚。
陈凡一边磨墨,一边细细打磨心里的文章,动作轻柔舒缓,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这是决定他未来人生命运的一次写作,平静的反而像是夜晚静思后,细细打磨白天构思的文章一般。
周良弼、薛梦桐等人神色紧张地看着陈凡。
今次,若是陈凡这篇文章作得不好,或者作的不能让刘汭满意,那他们也就有了“关节”对方的嫌疑。
虽然这种嫌疑不能让他们罢官夺职,但未来的前途必然也会因此蒙上一层阴影。
这时,陈凡已然舔墨开始动笔。
刘汭等人见状,纷纷走近了去看。
只见陈凡在纸上用馆阁体,一板一眼,细致写出此文破题——
知言者知其害,所以有功于圣人也。
能看透别人话中的本质,那就能知道这种谬言的危害,所以这种人是有功于圣人的。
一语中的。
陈凡这句话看似平平无奇,但实为“文眼”。
也就是后世小学生写作文常用的方法——提炼中心思想。
别小看这种方法,于小学生而言,提炼中心思想是有难度的。
对于八股文章来说,既然提炼中心思想,又要选择明破、暗破,又要注意换字,还要小心避讳,最后按照格式,一字不增、一字不漏炼化为句,且要通顺,这就需要水平了。
可刘汭看到这个开头,脸色依然冷峻,只是微微点头:“破题尚可,字还不错。”
听到这话,周围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么精辟的破题,还只是尚可?这刘公果然严厉啊!!!”
陈凡当然听见了对方的评价,但心里也并不在意。
这老头,他说他的,自己写自己的,能把自己心里想得写出来,不管结果如何,无愧于心就好。
“夫害始于心及于政事如此,而人不知焉。使人皆知其害,而圣人之道著矣。”
……
此时的陈凡已经彻底沉浸在文章之中,丝毫感觉不到周围人发出的声音。
陈凡对于这篇文章应该怎么写,是有自己的观点的。
他的观点就是,如今很多人为了标新立异,故意曲解古代圣贤的意思。
而有些话其实很有迷惑性,导致很多不懂经义的人听了后觉得好像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之前有个网红“专家”,曾经解读过庄子的“吾生也有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