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义利之辨(1/2)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这段话出自《史记·魏世家》,说的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
这一段说的是梁国兵败国破,国都都吓得迁到了大梁,迁都大梁以后,梁惠王心情恶劣无比,但他却并没有躺平,而是力图振奋,用“卑礼”和“厚币”邀请各国的贤人当他的顾问。
例如驺衍、淳于髡(音:坤)、孟子都因此被邀请到了魏国。
梁惠王很坦率地告诉这些人,我现在心情不好,国家的处境也很尴尬,多年来打了三次败仗,儿子太子申都被齐国俘虏了,我的得力上将也战死了。
现如今国家被我搞得十分空虚残破,我实在愧对祖宗和国人
说到这,他看向孟子问道:“老先生,你不辞千里辛苦来到敝国,实在是我们的荣幸,不知你有什么办法为我国谋取利益呢?”
张邦奇的考题就是梁惠王问得这句话。
可是杨廷选为什么从这个考题就能发现,张邦奇绝不是普通的例监?
这是因为司马迁写《史记》水平实在是太高了。
如果不仔细、再三地读完《史记》,并且细心揣摩,往往很多历史哲学的重点被他的手法瞒了去,从而搞不清司马迁写书的微言重点之所在。
其实记载梁惠王跟孟子见面,《史记》是记载在《孟子列传》中的,这个传中记载着孟子的政治观点……即主张传统的王道精神,既不愿将当时的侵略吞并的不义之战,也不远只讲霸术。
所以当然跟梁惠王谈不拢。
孟子的列传,司马迁相当于给孟子拍了张证件照、大头照。
可到了《魏世家》讲梁惠王,司马迁就开始给孟子画“侧写”了。
那么老例监出得这个题目,为什么水平很高呢?
因为这阐述了孟子思想中,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义利之辨》。
这本来是从大头照里出题目才对,老帮菜却从侧写里找了句话来考陈凡和沈彪,这就是出题的水平。
而往往看一个人出题的水平就能看出此人肚子里到底有没有货了。
说张邦奇题目出得有水平,还有第二个原因。
你沈彪刚刚不是说自己在外面做生意嘛?
自己说他因为生意耽误了学业。
所以,我给你出的这题《义利之辨》,你自己来辩一辩,到底是小利重要,还是长期的利益,也就是“道”更加重要。
辩论赛开始。
其实华夏古代书院、官学向来有辩论的传统。
比如最有名的,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书院围绕“教人之法”展开辩论,双方争论“格物致知”与“发明本心”的优劣,历时三天,史称“千古一辩”。
还有辛弃疾和陈亮在鹅湖书院讨论抗金复国策略,以诗词唱和表达观点,被成为“第二次鹅湖之会”。
这次陈凡和沈彪两人开展的辩论,在官学中非常常见,也是“会讲”的一种。
会讲之前,要由主持会讲之人决定双方到底谁是正方,谁是反方。
杨廷选是场中“大佬”,自然他是主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