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总结陈词(2/2)
这叫什么?
这就叫水平。
辩论从来不是刻意的打压一方、贬低一方、菲薄一方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真正的辩论是立意高远,正说反说,我都能说得你心悦诚服。
此刻的陈凡就做到了这点,现场所有人都微微蹙眉,思考着陈凡话里的意思。
可陈凡的“总结陈词”还没有结束,并没有给众人太多思考的时间。
“韩非有云:舆人欲人富贵,棺人欲人死丧。人不贵则舆不用,人不死则棺不买。非有人贼,利在其中。”
棺材店老板希望别人死去,4S店的人希望别人发大财。
这并不是人心好坏,也不是棺材店老板不义。
两种不同的心理,不过是为了自己生意好,能多赚点钱。
这是生意人的本份。
“韩非子的这句话,其实是给【利】字下了一个定义: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事,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中,能够产生【利用安身】的结果,那么它就具有【利用安身】的价值。”
“也就是在当用、该用、要用、可用、适用、值得用的条件下,那么对这人、这物伙这事来说,就构成了价值,也就是对这人、这事、这物的【利】啊!”
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陈凡又道:“第二,《易》中卜筮方面所显示的,可以归纳为吉、凶、悔、吝四种现象。”
“实际上就只有吉凶两端,吉是好的,凶是很坏,而悔是烦恼,吝是困难。”
“简单来说,悔、吝乃是小凶。”
“天下人、事、物都不外乎吉凶两端。”
“吉凶是怎么来的?《易经·系传》上说,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
凡是一动,就会发生吉或者凶,或者悔,或者吝这四种结果之一。
“从此可见,利和不利之间的区别,须是要从动、用之间而分。”
陈凡说到这,自己脑海中的思绪,也随着即兴演讲,被强行梳理的更加清晰。
这就好像小学生做数学题,做出来或许很容易,但你要让他能把自己的做题思路讲出来,这就很难。
陈凡被赶鸭子上架,将自己脑海中一直在考虑的东西,通过给众人讲解,这不仅是一个讲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
说到这,他脑海中突然意识到,所谓的“义利之辨”究竟是什么了。
“孟子对梁惠王说的仁义,这是大利。”
“因为在那个年代,国与国之间都是在互相征伐的动乱之中,”
“如果有一个国家,真的以仁义作为治国的国策,运用在内政外交上,那么最后的胜利,就必定属于这个行仁义的国家。”
这看起来是一段套话、废话,但陈凡真得只是在说些“迂阔”之言吗?
听不懂的人撅起嘴巴,觉得陈凡前面说得好像还挺有点那个意思,但最后却大失水准。
但听懂的人就不一样了。
杨廷选若有所思,片刻后点头恍然道:“《桓谭新论》有言: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终究还是每况愈下啊。”
张邦奇也是点了点头,抚须道:“《长短经》有云,三代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
众生茫然,完全不明白,刚刚明明讨论的是“义利之辨”,这两人怎么又说到三皇五帝和礼的事情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