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天命之人布鲁斯!星光弯曲广相明!(1/2)
第351章天命之人布鲁斯!星光弯曲广相明!第一预言突破!
随着《告全世界科学家书》的发表,李奇维再一次展现了他在科学领域的影响力。
以普朗克和伦琴为首的德国科学院,在文章发表的第二天,就与德国政府高层进行了交涉。
军方也派出了大佬参加。
虽然爱丁顿本身的事是一件小事,但是它代表的意义非比寻常。
一个弄巧成拙,说不定会得罪全世界的科学家。
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承受的后果。
德国虽然莽,但是又不傻,没必要因小失大,该谈判就谈判。
而且李奇维在文章中,没有评判任何一个国家,他始终保持着中立的态度。
他甚至都认可科学家参与战争。
这一点,让无数人看到了一个坦坦荡荡的真君子。
而不是只会夸夸其谈,完全不切实际的迂腐之人。
对此,各国政府也不会反感。
但是,李奇维的那句:如果我愿意,我有办法毁灭整个世界,还是被不少军方大佬们嘲笑。
“哈哈哈,布鲁斯李教授的牛皮吹的真大。”
“就他那瘦弱的小身板,我手下随便一个兵都能打他十个。”
“哎呀,大科学家嘛,有点脾气是正常的。”
“他这是在恐吓我们这些当兵的呢。”
大佬们甚至还有闲心在吐槽。
因为在一战的早期,没有人预料到它会演变为世界级的战争。
最后是慢慢打出真火,双方都停不下来了。
军方大佬们认为李奇维说这句话,只不过就是想增加科学家的影响力而已。
根本目的就是给科学家优待而已。
没有人相信他真的能成为灭世大魔王。
因为现在威力最大的就是炸药,就算你能加大当量,又能加多少呢
至于李奇维说的未来,大佬们就更不在意了,未来的事情谁也不敢保证。
普朗克等人与政府和军方的交涉足足持续了2个小时。
最后,德国终于同意放了爱丁顿一行人。
不过需要被俘虏的人,全部填写中立保证书。
一旦事后发现对方有参与战争的行为,德国政府将保留全部追责的权利,并强烈谴责。
对于这一条,爱丁顿等人倒是没有什么意见。
因为他们是研究天文学的,就算搞武器研发,也用不着他们。
于是,爱丁顿等人就在俘虏营里写下了保证书。
查德威克被直接遣送回国。
德国另派出一队士兵,一直护送爱丁顿等人到达德俄的交界处。
他将横穿俄国广袤的领土,在日全食之前赶到克里米亚地区。
英国和俄国是同一阵营,所以爱丁顿可以畅通无阻,不用再担心被当成间谍给抓了。
爱丁顿事件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波澜。
先是李奇维公开发文,表达了科学家对于战争的看法。
紧接着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公开发文,认为科学家有选择中立的权利。
随后就是普朗克等德国科学家,秉持着对真理的尊重,请求政府放了爱丁顿。
普朗克这一高光行为,也被无数同行称赞。
“他是一个伟大的智者。”
“不愧是布鲁斯教授的老师,普朗克教授展现了他作为老一辈物理学家的责任感。”
“即便我和普朗克教授属于不同的阵营,但这不影响我尊重他的品格。”
“让战争的归战争,科学的归科学。”
爱丁顿虽然成功脱困,但是其中耗费了无数的人情和关系。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那么幸运,能得到科学第一人布鲁斯的帮助。
如果换个普通的科学家,境遇就完全不同了。
这不是说布鲁斯或者普朗克偏心,而是这本身就是一件风险非常高的事情。
李奇维对爱丁顿很熟悉,所以他才愿意如此。
要是换成不熟悉的人,万一他真是间谍,那李奇维的声望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公开提醒,所有科学家非必要不离国。
现在是战争时刻,科学家虽然金贵,但也不能打破规则。
枪炮不长眼。
所有科学家都从中看到了一丝悲哀和战争的残酷。
没有交流何谈科学的发展。
战争虽然研发出各种新式设备,但对于科学本身并无促进作用。
这样一对比。
爱丁顿的行为更是让所有人敬佩。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甚至有着生命危险,他依然不忘初心,跋山涉水,一定要验证广义相对论。
柏林大学内,普朗克和伦琴相对而坐。
普朗克叹道:“这恐怕会是布鲁斯的唯一一次请求了。”
“他那么高傲的性格,绝对不想把命运寄托在其他人身上。”
“我现在有点明白,他为什么要不辞辛劳,建造科学之城了。”
“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爆发无穷的力量。”
“科学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还是太弱小了。”
伦琴吸了一口烟,眼神深邃,他反驳道:
“我倒是觉得布鲁斯的文章是话里有话。”
“实话实说,科学家也是人,是人就摆脱不了社会关系。”
“科学家虽然可以选择中立,但是到了民族存亡、国家危急的时刻该怎么办”
“我想再中立的科学家,也不可能袖手旁观。”
“当然没有人喜欢战争,但是很多时候是逼不得已。”
“布鲁斯曾经说过一句玩笑话。”
“他说:历史是螺旋上升的,科学家负责上升,政治家负责螺旋。”
“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是从根本上看,科学家和政治家的目的确实是不同的。”
“就算布鲁斯再呼吁和平,但是在国家大义面前,我估计也没有多少力量。”
“科学家的最终极任务,应该是专注于上升的那部分。”
“我们的职责是探索科学的尽头,至于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什么附带的技术,这些技术又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我认为,这不应该是科学家需要关心的事情。”
“国家需要,他可以去造枪炮,国家不需要,他就可以做自己的研究。”
“这个世界上没有圣人,哪怕是布鲁斯也不应该把所有责任扛在自己身上。”
普朗克闻言久久不语。
伦琴不愧是老前辈,他的分析非常深刻。
战争、国家、情怀、科学,等等。
这些东西是没有办法说清的。
这不是对与错的简单划分,也不是正义与邪恶的对立,而是夹杂了人类命运的哲学难题。
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个人角度看,科学家可以随心所欲。
从国家角度看,科学家应该拥护祖国,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科学家应该为了全人类进取,探索宇宙的终极奥秘,让人类有无限可能。
但是当这些角度互相冲突后,又该如何抉择呢
普朗克朝着东方喃喃道:
“布鲁斯啊,你写文章的时候,一定也很纠结吧。”
“现在的你,是科学界的第一人,你的一言一行都是无数人的榜样。”
“希望爱丁顿的实验一定要成功。”
“只要证明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认同你的观点。”
“战争应该为真理让步。”
——
爱丁顿当然知道自己这次任务艰巨。
如果说一开始他的实验可以失败的话,那么经过了这次事件,则无论如何必须成功。
不然岂不是辜负了布鲁斯教授千辛万苦的努力。
爱丁顿憋着一股气,他带领实验组队员们不畏艰险,昼夜前行。
蚊虫肆虐、暴雨青浦、高山大河,都没能阻挡他们的脚步。
终于在1914年的8月20日,众人赶到了克里米亚地区,找到了那个最佳观测点。
一时间,所有人都累的虚脱了,直接倒在地上,但脸上却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一次经历将成为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甚至会被记录在历史之中。
其中一个年轻的队员问同伴道:
“如果测出来的偏转值,和广义相对论预测的误差很大怎么办”
同伴回答:“那爱丁顿教授肯定会发疯的,我们俩也别想毕业了。”
二人相视一笑。
这一次的观测任务,目标说起来很简单。
那就是记录遥远星体相对于太阳的位置。
光线经过太阳附近会偏转,那么观测到星体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
非日全食状态的数据已经有了,只要测量日全食情况小的数据,对比计算出差值即可。
根据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计算,这个偏转值是1.75弧秒。
所以只要届时两个观测组测出来的数据,都等于1.75弧秒,那么就意味着实验成功。
他们就可以完成证明广义相对论的伟大壮举!
爱丁顿作为团队的领导,再苦再累他都不能表现出来。
团队休息了一个多小时后,他站起身,到旁边的小溪,用凉水冲洗脸庞,让自己保持清醒。
爱丁顿浑然不在意全身脏破的西服,和凌乱油腻的头发。
他热情饱满,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众人。
“各单位,按照原定计划,开始架设望远镜,调整观测角度。”
“再次检查各个仪器是否完好,相机底片是否充足。”
“此战,必须胜利!”
爱丁顿高举右手,给众人打气。
“胜利!”所有人都情绪高涨。
他们即将开创历史。
然而,根据墨菲定律,越怕什么就会越来什么。
1914年8月21日上午。
距离日全食开始只有半个小时了,但是天空中却布满了乌云。
别说观察日全食了,人们甚至连一只鸟都看不见。
观测活动完全无法开展。
整个团队所有成员顿时面如死灰,大家的心全都跌落到谷底。
大家不远万里,冒着生命危险,费劲千辛万苦,难道就是这个结局吗
这一刻,哪怕是再乐观的人也要崩溃了。
这种打击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
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打道回府了。
此刻,所有人都不忍地看向前方。
一个男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他笔直地站在望远镜前,抬头看向天上的乌云,足足持续了20分钟。
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感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