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 第480章 以智慧为帆!炼日月为锚!遨游星空

第480章 以智慧为帆!炼日月为锚!遨游星空(1/2)

目录

第480章以智慧为帆!炼日月为锚!遨游星空之海!追寻真理之岸!

1921年10月31日。

朗廷酒店。

第三届布鲁斯会议正如火如荼地举行。

第二天的会议上,大佬们讨论的更加深入和激烈了。

甚至都快吵起来了。

科学家开会吵架,可一点不比普通人差。

会场内没有了第一天的优雅高端,变成了闹哄哄的菜市场。

大佬们脸红脖子粗,唾沫横飞。

现在的物理学有太多的未知领域。

既然是未知,那大家都是猜想。

凭什么你是对的,我是错的。

就连李奇维的强力和弱力理论,也被拿出来公开质疑了。

因为大佬们第一天晚上回去后,终于有时间仔细研究这些猜想了。

有了充足的准备,讨论的深度就远远超越了第一天。

当然,这种吵架是纯粹的学术交流,不影响众人之间的感情。

泡利见到如此盛况,心里痒痒的,急的抓耳挠腮。

他全身的细胞都是欢呼和颤抖。

他太想加入战斗了!

但很可惜,大佬们吵架,他不能随便上去插嘴。

毕竟他的导师索末菲教授还在场呢,泡利觉得自己要收敛一点。

“没关系,我再忍忍。”

“第四届布鲁斯会议就是我的主场了。”

泡利对自己充满信心。

准备在下一届的布鲁斯会议上舌战群雄。

让世人见识真正的上帝之鞭。

他非常享受这种说服别人的感觉。

以理服人!

愉快而享受的会议,在众人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

第三届布鲁斯会议也终于落下了帷幕。

在洛伦兹的建议下,李奇维发表最后的总结性发言。

他走上台,脸上带着标志性的微笑,目光缓缓扫过众人。

一开口,就为本次会议定下了基调。

“我很幸运,这次会议举办的非常成功。”

“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

“虽然我和爱因斯坦教授一起创建了相对论。”

“但是从个人感受来说,我其实更喜欢量子论。”

“相对论研究的是宏观的时空物质。”

“而宏观物质则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

“从更高的层面而言,粒子的微观性质,集合在一起,决定了它们组成物质的宏观表现。”

“从相对论到量子论,就好比列文虎克开始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我们物理学家也终于可以用量子论这台显微镜,来观察宇宙这个最大的细胞。”

哗!

众人不明觉厉。

在他们看来,布鲁斯教授同时作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奠基人,应该对两大支柱一视同仁才对。

没想到对方竟然公开宣称更喜欢量子论。

这要是传出去,绝对会让研究量子论领域的物理学家无比开心。

把量子论比作显微镜,把宇宙比作细胞。

这种想象力简直无敌了!

那种霸天绝地的气魄,深深震撼了众人。

“随着原子学和量子论的快速发展,我们逐渐能够真正认识到世界的本质。”

“其不外乎两点。”

“第一,世界的本质组成是什么”

“第二,这些组成的运行规律是什么”

“从原子到原子核,再从原子核到质子,我们已经深入了解世界的本质组成。”

“那就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微观粒子。”

“质子、中子、电子、光子。”

“当然,在我看来,应该还有其它的微观粒子。”

“这些微观粒子,不管种类如何,都遵循量子论的规则。”

“量子论就是那个运行规律。”

“下一步,我们的方向就是探索微观粒子的极限,完善运行规律的极限。”

哗!

李奇维从哲学本质的角度,深刻地总结了物理学的未来。

让在场众人有种拨开云雾见光明的感觉。

仿佛这一刻物理学变成了掌上玩物。

最后,李奇维忽然提高声音,右手用力一挥,狂热道: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在座的各位,都是代表人类文明的先行者。”

“是你们指引着人类文明的方向。”

“而每一届布鲁斯会议,都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至高会议。”

“几百年前,大航海促进了现代文明的诞生。”

“而现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将催生出第二次的大航海时代。”

“只不过这一次,不是海洋,而是我们头顶的星辰大海!”

“以智慧为帆,炼日月为锚,遨游星空之海,追寻真理之岸。”

“我辈义不容辞!”

轰!

全场震动!

众人瞬间感觉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仿佛灵魂都在呐喊和颤抖。

为人类文明指引方向!

开拓星辰大海!

这是多么至高而无上的荣耀啊!

纵观人类几万年的历史,连星辰的边都触摸不到。

但是现在,众人却有着无穷的自信。

因为他们坚信,现在研究的理论,能够为人类创造全新的技术。

这一刻,众人才真正体会到布鲁斯教授那浩瀚无垠的胸襟。

“他的心里装的是整个宇宙!”

第三届布鲁斯会议的专业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这场会议的内容,也会被刊印成册,供物理学专业人士学习和参考。

到时候必将引起无尽的轰动。

在众人陆续走出会场时,李奇维突然发现玻尔手中拿着厚厚的笔记本。

他感觉好奇,于是问道:

“玻尔,你是在做笔记吗”

玻尔笑着地回道:

“是的,我延续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会议的习惯。”

“我都把会议内容手写记录下来了。”

“这本《玻尔笔记》,我准备以后传给我的孩子们。”

李奇维接过玻尔递过来的笔记,随意地翻了翻。

第一届布鲁斯会议的记录员是德布罗意的哥哥莫里斯和玻尔两人。

当时玻尔所记录的笔记,风靡物理学界,甚至还成就了劳厄的诺奖。

而莫里斯记录的内容,相比起来就有点干巴了。

所以,一时间玻尔笔记都快被神话了。

第二届因为铁王座的特殊性,记录员由玻尔一人兼任。

但是他在笔记上记录的内容,并不是最后的对外刊印版本。

里面有很多他自己的思考内容,都被删除了。

这也是李奇维要求的。

会议记录和个人感悟要严格区别开来。

李奇维等大佬公开演讲和讨论的内容,可以记录并发表。

但是参会者个人的思考,就不再公开,否则还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