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军力(2/2)
这两种大城市的建立,如果想要形成,单是李恪政策上的实行是行不通的,还得需要大量的剩余生产力以及人才。
要想拥有大量的剩余生产力,首先就得解决粮食问题,一但精耕细作完成,以前五十亩产量不到百石,形成之后十亩,二十亩产量二百,四百石。
更少劳力投入,换来更多的粮食报酬,此外,还有安南都护府以南的占城稻。
他是李恪有把握形成工业革命的重中之重,当占城稻在安南都护府,岭南道,江西东道大面积种植时,单是一地的粮食产量,就几乎可以养活大半个天下,三个地区,外加上河南、河北和淮南道三道,精耕细作实行下去后,一年生产的粮食将是以往粮食产量的十倍,一年种地,抵得上以往十年。
到时候粮食价格还会大幅度降低,再加上进工厂,城市挣得钱是种地的一倍还要多。
关于工厂工资问题,李恪已经定下了最低工资标准,那就是一个月三贯,十六岁以上,不管男女,一个月工钱不能低于三贯钱。
这种工资,就以纺织工厂为例,一名女工一天织一匹布,也就是现在市价的一贯钱,一个月三十匹也就是三十贯,如果算是搓条,拉线,染色等等工艺,一条生产线五个人,那些工厂一台纺纱机也是能赚一半的钱,十五贯。至于材料之类的损耗,一厂一千架嫘祖纺纱机,一个月一万五千贯,是三百个中产之家的收入,这些威胁,李恪觉得他们值得担负。
想想,不管男女,一个月最低三贯钱收入,这还是被包吃包喝包住的前提下,几乎是没有支出的纯收入,一人一年算上年终奖,那就是近四十贯的收入了。
当然,李恪还制定了上十三休二的节假制度,以及五时辰工作制的单日工作量。
做工的一年一个中产阶级的收入,两人就是两个中产阶级的收入,厂长一年三百个中产阶级的收入,三万贯。
当然,他会向李恪交付一半的税,也就是一万五千贯的税。
这也是一百五十个中产阶级的年收入了,换算成后世钱币就是一亿多,虽然他一定会贬值,但也绝对够了。
他应该满足了,这是大唐天子李恪说的。
像这样的收入,两个人做工就是两个中产之家的收入,那么在在关中之地谁还会种地?
都去打工了,这么大的劳动力,支撑不起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些人有了这么多钱,一年到头又没时间看护孩子,还不是让孩子去学堂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