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形势(1/2)
当这些地主发现种地不如开店经商赚钱的时候,就不再把土地看的那么重要的。
当然了,这一切还得有一个基础,那就是打破士农工商这么一个职业壁垒,不在编什么匠籍和商籍。
各个行业的人可以自由流通。
不过这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形成的。
因为在大唐的所有人,他们从古至今都明白一个道路,那就是,商人,永远是容易被朝廷割韭菜的一个群体,当朝廷没钱的时候,就放商人的血来喝,这是肯定的。
汉朝事情的迁关东富户进关中,每一次迁户,就有无数张嘴趴在这些富户身上吸血。
从古至今,商人的地位始终低下,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一句话:商人不事生产,只会倒卖,于国家整体不利。
商人的原始形态,就是倒卖,把东边的货物卖的西边,把西边的货物卖到东边,赚一赚两边的物价差。
因为这么一个形式的存在,从而引起了以后共识,那就是天下的财富都是有限的,你多吃一口,就意味着我少吃一口。
当商人积累了巨大财富的时候,就会被人认为是在多吃多占。
起初的商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就是拥有大量财富的平民。
春秋战国时期,当各国诸侯都在红着眼睛凑集粮饷,装备他们士卒好让他们卖足力气打仗,可那个时候生产力低下,对于社会把控能力也不足,君主积累下来的钱粮只够打那么一两场战役,多了就不行了。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单是被周天子封国的君主,就被灭了几百个。
在君主的封国内,大部分都是没有钱粮的苦哈哈,他们人比粮多,是打仗的重要成员,至于出钱粮,拼死拼活也抽不出多少,还会闹出不少乱子。
然后还有那么一小批,有钱有粮的民众,不过他们大多数拥有封邑的邑主,属于体制内的人,动了他们,就属于自乱阵脚了。
然后这时候,有钱有粮还不在体制内的商人,就成了君主嘴边的肥肉。
他们属于民众,如同草芥,可以随意杀戮,他们贪婪成性,自私自利,民众们也憎恨他们,实在是最容易下刀子的人群。
不事生产民众,成了君主的口中的原罪。
这是商人最容易被攻击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