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税收利息设定(2/2)
同时,李恪还让大唐以朝廷的身份,开设大唐钱庄,这个钱庄是国有的,主要负责两种经营,一种是让居民存钱给利息,一种贷款出去收本息。
这种贷款的利息,年利率为百分五,也就是说,一年的利息是五厘,一天的利息为万分之七,也就是说,你借十贯钱,一天的利息是一文钱,一年的利息是五百文钱。
这是一个十分低廉的利息了,要知道在古代的那种高利贷,那利息都是按月甚至是按天算的,五厘的天利息,一个月下来就是四倍多的本息,一年下来就得五千多万倍的本息。
这样的利滚利,九出十三归,简直就是高利贷的极致。
这样的高利贷,也使得大量的农民在天灾之年因为粮食颗粒无收,就只能借高利贷,高利贷借了,到第二年如果不是丰收年,那绝对是还不上本息的。
到时候就是连年的利滚利了,能把一户中农给弄破产,然后再卖儿卖女,沦为乞丐。
所以李恪就打算给出这样的便利,一年五厘的利息,二十出二十一归,与九出十三归相比,足够底了。
当然了,李恪这种低利息钱庄的出现,当即又有一些官员反对,给出的理由是,这么低的利息,会使得朝廷的钱变得有去无回。
关于这样的提议,于是又是一场乡野大讨论,长安三辅的各大报社,渭北市的各大报社,是反对的多,赞成大少。
若是给了一般的皇帝,看到这种阵仗,自然是一位乡野之人反对他这种低利息钱庄。
但是李恪毕竟是从后世来的,他知道这个社会有一种东西叫做阶级,在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阶级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立场,说什么样的话。
就比如说这些报社,说赞同的报社里,里面就有一家是李恪的报社,然后就是一些大贤的报社,他们都是知道高利贷的危害,并且十分的痛恨。
至于反对的报社,可以查他们的金主,只要去查他们的金主,就绝对会发现,有子钱一直或者是突然给他们报社注入大量的资金,以换取在子钱行业的支持。
这是一种互利互惠的方式,至于那些写这些文章的人,知不知他们正在干的事?
肯定知道,但还是把眼睛一蒙,继续数钱,管他是不是黑心钱,争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