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芳明1128 > 第532章 第五三〇章 烟台威海

第532章 第五三〇章 烟台威海(2/2)

目录

明教舟山军体系原本就是宋朝最大反贼方腊势力的遗产,又被自己这个21世纪的精英经理人接手多年,但是随着地盘的扩大,文官人才板凳深度的缺陷到底还是出现了,以至于现在投降三心二意的王师中不得不留用,甚至狗头军师吴加亮也不得不委以重任。而几年前跟泉州水师投降的薛弼推荐自己族内子弟薛徽言这个走后门的行为也只能接受。方梦华回忆南宋的史料隐约记得有这个名字,显然他后来是有靠自己能力科举成功的。

她缓缓放下手中的毛笔,对坐在一旁的金厦市长薛弼说道:「薛市长,近来任命的文书你已尽数知晓,你推荐的族内子弟薛徽言调往大连赴任,王师中暂留登州,绿林会军师吴加亮协助管理莱州。这些安排看似勉强补上了空缺,但都是临时之策。真正能支撑长久治理的人才梯队却依然难寻。」

薛弼轻叹一声:「郡主所言极是。大宋积累的文官体系,靠的是数百年的科举制度。虽士风腐败,但也的确培养了大量能吏,使州县治理井井有条。如今郡主兴义军而据多地,短时间内要从头搭建类似体系,实在是难。」

方梦华缓缓起身,踱步到窗边,望着远处的海天相接之处,若有所思地说道:「几年前,本座在舟山兴办新式学堂,原本是希望用教育培养出一批全新的非儒体系的管理人才。但时间还是太短,那些孩童多半还未成年,即使有些聪颖者,也不足以担起治理一方的重任。」

薛弼点头应道:「郡主所见远矣。然人才培养如树木生长,虽急不得,却也不能止步。舟山的新学堂或许还需时日,但如今,是否能以非常之策缓解当下的燃眉之急?」

「非常之策?」方梦华回过头来,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先生且说。」

薛弼略一沉吟,说道:「郡主如今势力虽仍偏于东南,但占据北方沿海多州,物产丰饶,已逐步成为京东淮南一带的抗金中枢。既然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培养新人,不如试试以下几策:

一是依靠俘降之人。譬如王师中虽未必心甘情愿为郡主效力,但用好他们,仍能暂时稳住地方。再者,金兵南下引发各地骚动,不少宋官或落魄士子未必愿投降金虏剃头口称奴才,若郡主广开怀柔之门,许以官职,可吸纳一批人心。」

「这点本座已有所为。」方梦华点头,「但朝廷那些守志不降者,多视我们为异端,恐怕未必肯效命。」

薛弼继续说道:「郡主所言不假。但此其二策:宽容思想,不拘一格用人。明教与宋朝士人之间的文化隔阂,确实是障碍,但若能以安民、抗金为大义,暂时淡化宗教色彩,再辅以因才适用之法,许多人或可不计教派之别而效力。譬如新降将中,总会有像呼延庆这般忠诚之人,只需用心甄别。」

方梦华若有所思,轻声道:「的确,明教出身者在大宋腹地很难取得士人的信任,若能暂以世俗政令为主,或许能缓和矛盾。」

沉默片刻,方梦华终于开口:「薛市长之策,确有可行之处。招降纳士、因才适用,短期内的确能缓解燃眉之急。但治国安邦终非长久之计。如今我们控制的大连、青岛、登州、莱州,均需安置长远。必须加快舟山学堂的扩展,甚至在山东新设分校,集中培养各地子弟,以应对未来的治理需求。」

她顿了顿,又说道:「另外,明教起义虽出自草莽,但既然要建立自己的新秩序,绝不能落入历代农民起义者的窠臼。必须开始设计一套全新的政务体制,将贤才与能吏逐步吸纳进来,并确保地方行政效率。这一点,我会另设专门机构,从长计议。」

薛弼拱手一礼:「郡主英明。如此方能根基长久,成就伟业。」

登州城内的会议结束后,方梦华的手令迅速传往舟山军治下各地,要求加速扩建学堂,重点培养地方行政人才。同时,她派遣特使深入北方各地,密切关注各地士人动态,尽力招揽未降金的宋朝官吏与落魄读书人。

然而,正如方梦华所担忧的,宋朝的文人阶层对明教势力的排斥根深蒂固。她的改革计划刚刚展开,便在各地引发了暗潮汹涌的人才争夺战。

「这只是开始,」方梦华站在登州城楼上,冷冷注视远方,「金兵压境,宋朝腐朽,若要真正成为这乱世之主,靠的不是刀枪,而是能治天下之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