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两道拉拢(2/2)
「管某受北海商行主事杨八所托,特携薄礼拜见李将军,并代杨主事恭贺陕州大捷。」
李彦仙抱拳还礼:「陕州一隅义举,何敢劳北海商行总经理夫人亲至。闻夫人善运筹帷幄,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管青娘微微一笑:「李安抚守陕州,实为天下义军之表率。北海商行虽不问刀兵,却愿助正义之师一臂之力。」
管青娘在李彦仙的安排下,入驻陕州城中。当晚,李彦仙设宴款待她及商行随行人员,麾下众豪杰尽皆赴席。酒酣之际,管青娘起身敬酒,开门见山道:
「北海商行一向注重诚信,凡粮草军用券与明海银钞,皆可在商行旗下各地粮铺、钱庄兑换。今日携来一千石粮草券、五千两明海银钞,虽微不足道,却盼为李安抚解一时之急。」
座中众人闻言,无不动容。邵云赞叹道:「夫人巾帼不让须眉,北海商行更是侠义之举!这银钞与军用券,竟然能如此通行,实在令人敬佩!」
管青娘笑道:「北海商行之所以能立足河朔,靠的就是言出必行。安抚使若用得上这些银钞粮券,尽管使用,北海商行自会后续补充。」
李彦仙听后,心中大定,拱手道:「夫人如此襄助,陕州虽险,也不至孤立。若有日保全河东,必不忘北海商行之义!」
北海商行送来的粮草券和银钞,很快在陕州城中发挥了效用。李彦仙下令,以银钞支付修城物资采买,以粮草券安抚附近百姓并采购食粮。城中军民无不感激,士气倍增。
邵兴对李彦仙说道:「北海商行此举,实是助我等稳固根基。管夫人更是明达之人,若能与之结盟,将来陕州不但可守,还可图更大之事。」
李彦仙点头:「杨八、管夫人非寻常商贾。吾观其意,既为义助,亦有求我等壮大。只要我等行事公正,守信以对,此等盟友,何乐而不结!」
一夜寒风,李彦仙在府中设宴款待管青娘及随行使团。席间觥筹交错,但议事之重却不容轻忽。管青娘与李彦仙及其麾下豪杰邵兴、邵云等人环坐一堂,谈论兵事间,气氛逐渐凝重起来。
管青娘开口道:「李安抚,陕州虽得暂时安稳,但北方局势仍十分凶险。金人目光盯紧这片土地,攻势恐不日再起。然则,若能联结周边义军,未必没有转圜之机。」
李彦仙皱眉问:「周边义军虽多,然多为草莽出身,似难成大事。夫人有何高见?」
管青娘展颜一笑:「义军虽多,但并非都如乌合之众。潼关另一侧的少华山,乃方教主敌后部署之一。山上聚义之人有九文龙史斌、青面兽杨志、火船工张岑等多名好汉,河东绿林会派去的银霸王杨再兴和五火凤高娴也在,皆能征善战。更有太原城内突围出来的宋军将领王荀,带着太原宋军精锐落草吕梁山。他父亲王稟,更是守太原到最后一刻殉国的忠义之士。」
听到此处,邵兴忍不住叹道:「太原一役,王稟虽殁,然其忠义却令人钦佩。其子若有此遗志,确实值得信任。」
管青娘点头:「不错,此外太行山的八字军首领王彦,五马山上举出信王旗号的武德大夫马扩,都是有官身之人,虽身处绿林,心却向国。李安抚若能与这些人联络共谋,既可扩展义军之势,又能合力抗金。」
李彦仙闻言,起身负手踱步,沉吟片刻,道:「夫人所言甚是。然金人必不会善罢甘休,若再度围攻陕州,我等应如何应对?」
管青娘面色凝重,答道:「陕州地势虽险,但毕竟孤悬。若金人大军压境,李安抚万不可存殉城之念。方教主定下的敌后根据地持久战方针,便是保存实力、伺机反击。城中百姓与老弱,应提早疏散至周边山寨,既减少城内粮草消耗,也能形成犄角策应之势。若城破,安抚务必率部突围,转移至山寨,以待反扑之机。」
邵云闻言,心中不解,问道:「如此一来,岂非舍弃陕州不顾?」
管青娘摇头:「非也。安抚若执意固守,金人攻城不成,必屠百姓以泄愤。百姓无辜,安抚守得一时,却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而疏散百姓、转移精锐,则可令金人徒费力气,纵占陕州,也得不稳固。」
李彦仙叹道:「夫人之言,诚为上策。俺虽出身草莽,但立志为百姓守护此地,岂敢轻弃人命!」
管青娘见众人意动,又道:「北海商行愿以明海银钞、粮草军用券支持李安抚,更可为安抚与太行、吕梁、少华山等处义军搭线。将军若能合众义军之力,河东地区未必不能守住。」
李彦仙感慨道:「北海商行诚意相助,俺岂能负?然夫人所言,是否与接受宋廷招安冲突?」
管青娘微微一笑:「安抚大可放心。方教主与北海商行从无争名之心,只求大局安稳。宋廷既有招安之意,安抚接受,并无不妥。太行王彦、五马山马扩,皆为宋廷旧将,岂非榜样?」
李彦仙一拍案:「如此甚好!传令下去,疏散百姓、修筑山寨之事即刻安排,同时联络吕梁、少华山等地义军,共谋大计!」
数日后,管青娘辞别李彦仙,带着李彦仙的亲笔书信,返回北海商行。自此,陕州义军与北海商行的盟约初定,整个河东地区的抗金布局也逐渐成形。
至此,陕州成为义军与北海商行紧密合作的桥梁,也为未来在山陕地区的战略布局埋下伏笔。然而,黄河两岸的暗潮涌动,却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