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芳明1128 > 第712章 第七一〇章 格物入仕

第712章 第七一〇章 格物入仕(2/2)

目录

罗竹见状,随手翻开书架上的一本厚册,指着其中一段解释道:「行测,便是行政能力测验,考察逻辑推理、数据分析、政策理解等能力;申论,则是时政与政策论述考试,考的是如何理解当代社会问题,如何拟定施政方略。」

「换句话说——若想从政,便得先通过这两场考试,再由选民投票选举,才能入国会。」

秀才们听到这里,心中已是震撼不已。

如果说「大考」已经让他们觉得难以适应,那么这场「行测」与「申论」,便彻底堵死了他们以传统士子身份入仕的道路。

在大宋,他们只需熟读四书五经,背诵策论,考中进士便能做官;但在明国,这些旧学问并不能帮助他们通过新制度的筛选,因为国会更看重的是——治理国家的能力,而非经史文章的熟练程度。

「所以……我们读的书,竟然已经与入仕无关了?」阮良玉喃喃道,神情中带着些许迷茫。

「也不能这么说。」罗竹微微一笑,「旧士子也可以选择学习新知识,参与新考试,依旧有机会进入国会。但若只想靠科举背景做官,那是行不通的。」

这句话,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

秀才们沉默了。

他们此行原以为自己是来「学习新知」的,却没想到,在这场知识的浪潮里,他们自己已经成为了落后的一方。

「……多谢罗先生指点。」王伯庠拱手,神色已然有些复杂。

「不客气。」罗竹笑道,「无论如何,知识永远不嫌多。若有志于格物致知,无论何时,明华园的大门,都向你们敞开。」

秀才们再次拱手辞别,走出明州中学的大门。

而这一次,他们再看这座繁华无比的城池时,心境已经截然不同——这里的学问,已经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让天下变得更好。

但他们是否愿意接受这个崭新的世界?

这,将是他们回到金陵后,必须做出的抉择。

秀才们沿着明州中学的琉璃长廊走出,一路上议论纷纷,甚至越说越激动,最后竟然直接吵成了两派。

「还有什么好说的?」阮良玉大步流星地走在前头,语气坚定,「明国再怎么标榜公平,考试终究是人出的,只要知道题目范围,提前准备,难道还考不过那些小学出身的?我们该做的,是打听『行测』『申论』到底考些什么,而不是去啃那些乱七八糟的新学问。」

「不错!」王子实立即附和,「明州知府倪文英,当年就是最早投靠明教的大宋官员之一,如今是这里的地头蛇,他肯定知道内幕消息。若能求到他的指点,那么明年的『大考』便不在话下!」

「对!」这派的秀才们纷纷点头,「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入国会,还学什么数理化?这些东西只对工匠和技术官有用,我们这些读书人学来有何用处?」

「况且,倪知府本就是宋朝进士,与我们同出一门,不可能不照顾咱们……」

这一派的观点很明确——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利用现有的科举背景和人脉资源,通过投奔明州官场,打听关键考试资讯,然后有的放矢地准备「行测」「申论」,最终绕过那些麻烦的新学,直通明国政坛。

而另一派的秀才,则明显不认同这种做法。

「你们太短视了!」王伯庠冷笑,「若明国只是换汤不换药,那么他们何必要花这么大力气建立『明华大学』和『金陵大学』?何必要废除科举,让我们来考什么『大考』?」

「再说了——现在还没到永乐十年,真正的新朝士子还没有成长起来,我们还能凭前朝科举背景参选国会代表;但到了永乐十五年、二十年,当这些新学堂出来的新秀才新进士开始掌权,咱们还能混得下去吗?」

「你们不学新学问,就算现在侥幸过关,未来新朝的年轻官员们个个熟悉数理化,而你们还在谈诗文八股——到时候拿什么跟他们争?或者还能混同一个圈子吗?」

这一派的观点同样清晰——他们认为自己与其寄希望于旧官场的人脉,不如索性拥抱新学,趁现在还来得及,把算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学科学起来,尽量跟上明国新时代的步伐。

「况且,明年『大考』既然是全国性的,而目前只有明州这一所学校的毕业生,那么国会一定会放开前朝士子参加,不然就太过冷清了。」

「我们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抓紧学新学,考进『明华大学』或者『金陵大学』,以后拿个新学历,岂不是比只靠前朝功名更有前途?」

两派人马就这样在明州中学门口争论不休,争得面红耳赤,却谁也说服不了谁。

「送礼求门路派」认为:明国虽然改革,但官场依旧有人情世故,内幕资讯才是关键。行测、申论才是重点,其他的数理化没必要学。倪知府是宋朝进士,与士人同出一门,应当会照顾我们。

「拥抱新学问派」则认为:科举已经废除,明国未来是科学和技术的时代,读书人不学新学,未来必然被淘汰。即使短期内能凭藉行测、申论入国会,但长期来看,未来的官员都掌握数理化,旧士子没竞争力。新时代要有新思维,与其依赖旧人脉,不如靠实打实的学历和能力进入新体制。

「我还是觉得应该去拜访倪知府!」

「那你们去吧,我们去找明州中学的先生问问物理学要怎么入门!」

争论过后,秀才们最终一分为二,各走各的路。

一部分人决定去倪文英府上,想办法获取「行测」「申论」的考试范围,找准方向准备应试;另一部分则开始寻找明州的书院,准备找懂数理化的先生补课,真正学习新学问,为明年的『大考』做准备。

这一日之后,这群从金陵来的秀才,便正式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而究竟哪一条路才是对的,则要等一年后的大考结果来验证了——或者,等几年后,当明国真正一切步入正轨时,才会有答案。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