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章 出使西域(2/2)
耶律南仙这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竟然盯着国书出神了半天。她站起身来,拂袖将国书递给宫女,随即大步走出殿门,往外宫行去。
「本宫要见圣上。」
李乾顺正与宰相高永能议事,忽见耶律南仙大步而入,竟丝毫不顾忌礼仪,直接走到殿前,朗声道:「圣上,本宫要见见明国的使者。」
殿内众人皆是一惊。
高永能皱眉道:「娘娘,明国使团已经离开宫城,圣上派了铁鹞子亲自护送,恐怕此刻已出了兴庆府。」
耶律南仙怔了一下,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她一向看不起这些夏国大臣,觉得他们目光短浅、懦弱无能,可她万万没想到,李乾顺居然会如此迅速地送走明国使者,连她得知消息的机会都没给!
她猛地转向李乾顺,眸光灼灼:「圣上为何这般急着打发他们走?难道你就不想知道,这个明国到底是何等人物在掌权?」
李乾顺端坐龙椅之上,目光淡淡地扫了她一眼,语气不急不缓:「方梦华虽能胜金军,但终究远在东南,不值得朕过多关注。明国使者来访,不过是商贸往来,不必多虑。」
耶律南仙深吸一口气,冷冷道:「本宫只是想见一见方梦华,看看这个能在乱世中立国、败金的女子,究竟是何等人物。」
殿内一片沉默。
李乾顺望着她,忽然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几分意味不明的笑意:「南仙,妳不会是想认个妹妹吧?」
耶律南仙脸色微变,厉声道:「李乾顺,你这是什么意思?」
李乾顺看着她的神情,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再者,朕已允诺明国通商,至于更深层次的合作,需得再观望。」
他顿了顿,语气缓和几分:「等时机成熟,若真有必要让妳去见一见这位‘明国首相’,本王自会安排。」
耶律南仙冷冷看了他一眼,知道今日已无机会再见邓荣,只能拂袖转身,快步离去。
李乾顺看着她的背影,轻声笑道:「她的好胜心,倒是比她那几个兄长还强。」
高永能低声道:「陛下当真要让娘娘日后与明国接触?」
李乾顺摇了摇头,缓缓坐回龙椅上,眼中闪过一丝深意:「不必刻意安排。但若明国势力真能撼动金国,或许她会有用。」
高永能不再言语,只是垂手静立。
而此刻,在宫城之外,西夏铁鹞子骑兵护送着邓荣的使团,已然驰骋在通往西州回鹘的道路上,黄沙漫天,烈日灼目。
兴庆府的风,吹不散各怀心思的人们,更吹不散那些即将交汇的命运之线。
河西走廊,瓜州至沙州道戈壁漫漫,黄沙漫天。西夏铁鹞子骑兵护送着明国使团一路向西,沿着丝绸之路经由西凉府、甘州、肃州、瓜州、沙州而行。一路上,他们经过无数废弃的烽燧、残破的佛窟,商队驼铃不时在远方回荡,诉说着这里昔日的繁华。
邓荣骑在马上,手中握着明国国书,目光望向天边那轮苍白的冷日,心中却是一片沉重。
他本名骨咄祿,原是西州回鹘的僧侣,受毕勒哥汗派遣东行,原本的任务是向中土传播摩尼教义,然而命运弄人,他最终成了明国的光明右使,而他的祖国,却已不复存在。
——西州回鹘,已成西辽属地。
消息来自一名在西域行商的龟兹人,他在瓜州驿站与邓荣闲谈时,提起自己曾走访高昌城,亲眼见到耶律大石的大辽军旗高挂于城头,而昔日的毕勒哥汗,已经对西辽称臣,奉耶律大石为「仁义成吉思皇帝」(成吉思:契丹-蒙古语「大」的意思)。
怪不得……怪不得圣姑在交付国书时,曾意味深长地告诉他,西辽那一份不必跑额外的路,只需在高昌城(吐鲁番)就能见到耶律大石的代表。
邓荣心中五味杂陈。
他幼年皈依摩尼教,在高昌城的光明寺度过了许多岁月,曾以为自己的信仰能成为西域各族的精神纽带,然而世事无常,强权才是决定国运的真正力量。西州回鹘数十年来左右逢源,先依附于北宋,又在西夏、辽、喀喇汗国之间斡旋,最终却没能逃过亡国的命运。
「骨咄禄。」
同行的华光大师低声唤道,他是一位年迈的回鹘摩尼教长老,上次邓荣拜访高昌重迎摩尼圣火时被毕勒哥汗派往江南传道多年,此次随鄧榮西行,除了参与外交,还有一项隐秘使命——在西域复兴摩尼教。
「华光。」邓荣回过神来,声音略带沙哑。
华光大师看着他,目光慈悲而深邃:「你在想高昌城的事?」
邓荣苦笑了一下:「是啊。我等本该是回鹘的僧人,如今却要以明国使者的身份,去家乡面见占领了咱家的新主人。」
「国土兴衰,皆有定数。」华光大师轻声道,「我等今日之行,不只是为了旧国,也为了光明。」
邓荣沉默片刻,缓缓点头。
无论西辽如何,高昌回鹘人的摩尼教信仰不会改变,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依然需要光明。
数日后,使团抵达玉门关。
这里是汉唐以来通往西域的门户,如今却是一座残破的关城,驻守的军士不过寥寥数百,远不复昔日的雄伟气象。西夏的铁鹞子护卫至此便止步不前,按照李乾顺的命令,他们的任务仅限于护送明国使团至西夏边境,接下来的路途,则需由邓荣自行安排。
邓荣翻身下马,目光望向西方。
再往前,就是高昌的方向。
那里曾是他的故土,如今却属于西辽,而他即将以一个异国使者的身份,前去拜会那位「北国雄主」耶律大石。
风沙呼啸,卷起他袖角的白色摩尼教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未变的西域风云。
「走吧。」他轻声说道,抬步迈向那片陌生而熟悉的土地。
这一刻,西北的风开始微微改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