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互相算计(二合一)(2/2)
他站在院外,远远地举着手,喊道:“能帮我把宋昭叫出来吗?”
宋昭早在刘连山过来的时候,便察觉到了动静往外走。他动作敏捷,瞬间闪到院内,一脸寒意,压着声音说道:“你想干什么?”
“你别误会,我没有别的意思,我就是想……”刘连山现在对上宋昭说话都有些结巴。他磕磕绊绊地把来之前组织好的语言,语无伦次地倒了出来,说完,还一脸期待地看着宋昭。
没成想,宋昭却没像他们之前在家琢磨的那样领他这份情,神情冷漠地应了一声,连口水都没留他喝,转身便领着宋春兰,拉着爬犁子出门了。
刘连山站在宋家的大门口,进退两难。
这宋家也就老吴婶子是个心软的人,本来想着进去找她说说情面,至少让他们哥俩这段时间在屯里找个正经的活儿干,赚赚工分。可他家院子里那头虎视眈眈的青狼眼睛死死盯着唬得他半步都不敢挪动,进也不是,走也不是,模样十分窘迫。
他站在宋家门口犹豫不决的样子,落在王超英眼里,还以为他的计策生了效,而另一侧对门的邻居谢民,这段时间在副业队里被分配的都是高工分的活儿,对宋家的事儿很上心。
他看见刘连山迟迟不走,立马出门,看着刘连山说道:“小昭都不在家,你杵在人家门口,面上也不好看吧?”
“诶,我这就走……”刘连山尴尬地应了一声,脚步有些迟缓地转身离开。
黑猫分身被宋昭留在家里看家,他带着宋春兰,两人一路有说有笑朝着知青点走去,与此同时,还能监控另一边刘连山和谢民的对话。
王超英和刘连山是前后脚过来的。
他都看在眼里,宋昭琢磨这回刘连山所言倒都是实话,隔壁一家子都楞,原本宋昭想着一报还一报后,便不想再把王家人牵扯进来,可如今王超英自己非要上赶着送上门来,那他自然也不介意顺手收拾一番。
不过一个王超英,他也没过多放在心上,很快和宋春兰一起来到了知青点。
宋春兰自打回来后,天天听家里人念叨木耳的事儿,毕竟是小昭第一回跟种地扯上关系,她心里好奇。趁着宋昭这半天有空,就想着让他讲讲木耳种植的门道。
宋昭刚一踏进大棚,刘婶便满脸笑意地迎了上来:“小昭,你这孩子可真是上心呐!我们这几天可都是按照你教的方法整的,你就放心吧。”
他们嘴上说着,三人一同往大棚深处走去,宋昭一边给姐姐讲解木耳种植的手法,一边认真听着刘婶讲述这几天大棚里的变化。
刘婶信誓旦旦地说:“就是每天都有木段上出杂菌,我们每天都在大棚里转悠好几遍,一发现就赶紧处理、把有问题的木段换掉了。现在木段上都只出了一层菌丝,没耽误事儿。”
宋昭听着,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异样。
齐大姐和刘婶肯定不会对他说谎,可刘婶说的生出杂菌的木段数量,一天比山上一周的还多,这明显不对劲
。而且,按常理来说,山下的大棚条件更好,生长速度应该比山上快才对,但现在山下大棚里的菌丝,在他走的时候是什么样,现在依旧是什么样。
宋春兰看出弟弟的表情不对,善解人意地往后退了几步,轻声说道:“小昭,你忙你的,不用管我。”
宋春兰说完,宋昭朝着身后点了点头,随后蹲下身子,开始仔细检查
。他先小心翼翼地摘了两个菌袋下来。
这些菌袋可都是经过孔教授精挑细选的,山上的菌袋都没问题,拿来一对比,很容易就能看出问题所在。
只见知青点大棚这边的菌袋,用手轻轻一按,便能挤出一汪水来,里面原本坚实的木料,现在摸上去都有些软趴趴的,毫无生气。
宋昭心中已然有了猜测,他缓缓抬起头,目光环视四周,心猛地一沉。
如今四周原本干爽的地面此刻看上去都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重的潮湿气息,瞬间锁定了问题的根源。
“你们是不是在我走之后,每天都有人浇水?”宋昭转过身,神色严肃地朝着刘婶问道。
“咱们这边给的工分不是多嘛?”刘婶回答得倒也干脆利落,想都没想便说道,“大伙儿都抢着干活,有的就算不轮班,也非要过来帮忙。”
“这段时间,是有人每天都过来浇水,但我都一个个摸过水壶,没人敢放热水的。”刘婶拍着胸脯,一脸认真地保证道。
宋昭眉头紧锁,在大棚里来回踱步,沉声道:“不是一回事儿。”
他在心里琢磨着,估计是自己一开始没讲清楚。在场院开会的时候,光顾着强调要保持大棚里的湿度,这话传到大家心里,就只剩下多浇水这一个概念了。
木耳在成长初期确实需要一定水分,保持大棚的湿度在百分之六十往上,木耳的长势才快。可现在倒好,吊在上面的菌种袋都能攥出水来,明显是水给得太多了。在这样湿度过高的环境下,杂菌滋生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宋昭接着仔细询问刘婶这些天拿出去的杂菌是什么样子。刘婶一听,猛地一拍大腿,说道:“神了,小昭,我都没说,你咋知道这几天拿出去的跟之前的不一样呢?全是黏糊糊的。”
按照孔教授的笔记,这种黏糊糊的杂菌基本上都是水分过多导致的。
真能找到原因,宋昭松了一口气,好在有山上大棚的对比,问题发现得还算及时。
看刘婶平时也算负责,宋昭便认真地跟她交代以后不能放轮班以外的人进大棚,随即转身快步走到场院敲钟叫人。
现在开口已经超过10天了,及时控制好湿度,这波木耳还有的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