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成为国子监生(一更)(2/2)
就在海玥暗暗叹了口气,认为此次没有希望,得下个月再来时,林大钦和海瑞担心的眼神也望过来时,那位助教顿了顿,终于开口道:“广东,琼州府,海玥,年十七。”
“呼!”
海玥起身,浮现出灿烂的笑容。
他原本都觉得自己没戏了。
其实这也正常,一共十个名额,三个人又没有被透题,全是临场发挥,想要全部考进前十,本来就困难。
反正只要知道了路数,这个月不成,下个月再来,他有信心一定能考进来。
没想到最后一位给自己赶上了。
如此自是再好不过!
然而他刚刚起身,别的学子不干了:“这不对吧!这三个岭南的凭什么考的这么好!”“其中定然有假!”“得好好查查,是不是作弊了”
话里话外,就是一个意思,咱们一群京爷里面,凭什么混进来三个岭南蛮子
然而那个助教目光冷冷一扫,直接就抛下一句话:“再敢聒噪,统统出去!”
别小瞧助教,国子监按照规制,只有五名博士,分授《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即负责四书五经的核心经典教学,而博士之下,就是助教,辅助博士教学,分科指导。
两者按照官阶,都是从八品。
而相比起皓首穷经的老教授,助教不仅年轻,学术水平还不低,这才能在国子监内服众。
尤其是在近来整顿学风的氛围下,都是有真才实学,且监内权力不小。
眼见这位助教发怒,众多学子的声音也低沉了下去,只是眉宇间依旧忿忿。
海玥根本不理会这些早早透题背过答案,结果还考不过自己的废物,美滋滋地上前,接过了自己的号牌。
而助教训斥了其他学子,对海玥、海瑞、林大钦三人微微颔首,露出了和善之色。
那些北直隶学子的文章,到底是谁写的,国子监内外心知肚明,许多行文的风格都熟悉了,好文章代笔的,来来去去都是那么几位。
而这三个岭南来的学子,却真是临场发挥,行文固然稍显稚嫩,不如那些老代笔,但许多内容不是沿海地区生活过的还真写不出来,可以说他们的运气也不错,正好遇到了这个足以发挥才能的题目。
一并录取,合理合规。
若不是安抚一下那些有钱人家的少爷,助教甚至想要将三人排在前三名,现在是特意隔开。
不过由此一来,不少有心人也想到一个问题:“桂三少那边没人录取么”“果然出事了!”“去看看”“呵!要去你去,我可不敢卷入这等麻烦事里!”
“合格者随我来吧!”
且不说堂内议论纷纷,海玥、海瑞和林大钦等十个补录的新监生,跟着助教,来到另一间屋子,开始领取各种物品。
首先是身份凭证与文书。
一块木质腰牌,刻有姓名、籍贯、入学年份,用于出入国子监及核验身份。
另一块号牌,标明斋舍编号,用于分配住宿和点名考勤。
随后是服饰和礼仪用品。
一套青绸襕衫,标准的圆领宽袖,由深青色绸缎制成,前胸后背绣“补子”,但无纹饰,区别于官员,体现出学生身份。
一条四方平定巾,黑色纱罗制成,象征士人四维端正,入学典礼和祭祀时必须佩戴。
一身祭祀深衣,是用于朔望日祭孔活动的,但现在没有发。
此外有学习和生活物资。
比如廪膳银米凭证。
国子监生每个月都是可以领米的,每月凭粮票至掌馔厅,领取米一石和银一两。
正因为这样,但凡管理混乱的时期,都会出现吃空饷的情况,部分监生仅为挂名候补官职,实际坐堂读书者减少,补贴常被克扣,“监生多冒籍,廪粮半入胥吏手”。
还有文房四宝、教材典籍、斋舍用具等等,正常情况下,种种待遇足够让监生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心进学,当然这其中的庞大利益,也时常遭到侵吞。
而严嵩任祭酒的时期,有效地整顿了乱象,极大地提升了监生的待遇,对贫困监生特批炭火补贴、笔墨追加配额等等,想想之前的监生吃什么穿什么,再看看整顿后国子监的精气神。
严祭酒的恩情还不完呐!
各种物品整整堆成一个大包裹,海瑞和林大钦拎着,极为高兴,家境不好的两人很需要这些外物,却不知海玥的心里已经响起适配的小曲,而迎面走来一人,让刚刚还板着脸的助教都露出尊敬:“严公子!”
“崔先生有礼!”
严世蕃脸色凝重,却不忘温文尔雅地还礼,但视线很快落在海玥身上,也顾不上别的,直接将他带到一旁,恳切地道:“愚弟有一不情之请,还望海兄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