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大明:朱元璋假死后,我登基称帝 > 第六十四章 朱允熥:让他们,还有朱允炆,全都去琼州府参观

第六十四章 朱允熥:让他们,还有朱允炆,全都去琼州府参观(1/2)

目录

夏元吉得了朱允熥的旨意后,不敢有丝毫耽搁,赶忙去寻找赵谦。

“赵大人,陛下命您教导我关于开海之事,还请大人不吝赐教。”

赵谦热情地请夏元吉坐下,微笑着说:“夏大人客气了,这开海之事,头绪繁多,咱们且慢慢说来。”

夏元吉正襟危坐,眼神中满是期待:“赵大人,这开海禁之后,我最是疑惑这贸易往来究竟如何开展,还请大人解惑。”

赵谦点了点头,说道:“夏大人,这开海之事,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贸易的路线。”

“就像我们在陆地上行走有道路一样,海上也有固定的航线。”

“这些航线连接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的航线通往盛产香料的南洋诸国。”

“有的则通向有着精美珠宝的西方之地。”

赵谦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在桌上简单地比划着航线的大致方向。

夏元吉眼睛随着赵谦的手指移动,问道:“那这航线如何确定,又如何保证船只沿着航线安全行驶?”

赵谦回答道:“夏大人问得好。”

“们在一次次的出海航行中,记录下风向、水流、星辰的位置等信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总结,才确定了这些航线。”

“同时,也依据星象、季风等自然因素。”

“星象就像是天空中的指南针,水手们通过观测星象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而季风,它就如同老天爷给我们设定的时间表,顺着季风航行,船只就能顺利前行,反之则可能寸步难行。”

“至于安全行驶,一方面要依靠经验丰富的水手,他们熟悉大海的脾性。”

“这些水手们在海上漂泊多年,他们能从海浪的起伏、云朵的形状判断天气的变化,能从海水的颜色知晓附近是否有暗礁。”

“原来如此。”夏元吉若有所思,接着又问,“那赵大人,这贸易的货物又有何讲究?”

赵谦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我们大明有许多特产,如丝绸、瓷器、茶叶等,这些都是海外诸国极为喜爱的东西。”

“而海外也有许多我们不曾拥有的稀罕物,像一些特殊的香料、奇异的宝石等。”

“我们要清楚哪些货物在哪些地方最受欢迎,这样才能获取最大的利益。”

夏元吉皱着眉头,有些疑惑地说:“那如何知晓这些需求?总不能盲目地运送货物去吧?”

赵谦笑了笑,说道:“这就需要我们的商人发挥作用了。”

“他们在各个港口穿梭,与不同的人交流,了解各地的市场动态。”

“而且,我们也可以通过与海外商人的交流,了解当地的市场需求。”

“在琼州府等地,已经有一些与海外贸易的经验,我们可以从那里获取很多有用的信息。”

夏元吉认真地听着,眼睛紧紧地盯着赵谦,生怕错过一个字。

然而,这开海之事毕竟复杂,他听完后还是一知半解。

夏元吉有些苦恼地说:“赵大人,您说的这些都很有道理。”

“可是这方方面面的事情交织在一起,我这脑子一时有些转不过来。”

“理不清头绪。”

赵谦见状,心中明白夏元吉需要更多的直观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他略作思考后,便决定请示朱允熥,想带夏元吉去琼州府实地考察一番。

赵谦来到宫殿,说道:“陛下,臣向夏元吉大人讲解了开海之事的相关事宜,但夏大人似乎还未能完全理解。”

“臣想带夏大人去琼州府实地考察一番,夏大人若能亲身感受,想必能更好地理解开海之事。”

琼州府可是陛下的大后方基本盘,绝对不能出现任何的问题,想要带人上去自然得征求陛下的许可才行。

朱允熥微微点头,说道:“准奏。”

“不仅如此,朕觉得可以带着一部分官员、百姓和商人一起去实地考察。”

“让更多的人看看开海的好处,也能让官员们更好地为开海之事出谋划策。”

“让大家都能直观地感受到开海带来的变化。”

说完这话,朱允熥想了想,说道:“对了,把我那废物哥哥朱允炆,还有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也带上。”

“让他们看看朕治理的琼州府多么繁荣,百姓们多么安居乐业。”

“也让他们知道,朕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们之前的反对是多么的愚蠢。”

“他们看不到时代的发展,这次让他们好好睁开眼睛看看。”

朱允熥紧接着又说:“告诉那些官员,实地考察完,写一篇观后感的奏折递上来。”

“朕要看看他们在这次考察中有何收获,是否能真正理解朕开海的深意。”

“朕希望他们能从这次考察中汲取经验,为开海之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赵谦领命后,便着手安排此次琼州府之行的相关事宜。

他深知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考察,更是朱允熥向众人展示开海成果,统一思想的重要举措。

他开始挑选合适的官员、百姓和商人,考虑行程安排,确保这次琼州府之行能够顺利进行。

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真正领略到开海的魅力和意义。

消息一传出,金陵城瞬间热闹起来。

百姓们热烈地讨论着去琼州府考察这件事。

“你听说了吗?陛下要派人去琼州府考察,而且咱们百姓也能报名参加。”

“这琼州府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能让陛下这么重视?”

“我也听说了,我还听说,那琼州府在开海之后变得特别繁荣,到处都是商机。”

“你看咱在这金陵城,每天就这么点营生,要是能去琼州府见识见识,回来没准儿能把生意做得更大。”

“我想去!我一直想去外面闯荡闯荡,这可是个好机会。”

“是啊,我也想去,我想看看那些海外来的货物,要是能学些新的手艺或者带些新的货物回来做生意,那可就发了。”

“我听说琼州府有那种特别香的香料,只要一点点就能让整个屋子都香喷喷的,要是能把这个带回来卖,肯定能赚不少钱。”

在城门口,负责报名的官员被围得水泄不通。

那小小的报名桌前,里三层外三层全是急切的百姓。

人群断地往报名点涌来,将负责报名的官员围在中间。

负责报名的官员是一位年轻的小吏,名叫王生。

他原本还在有条不紊地整理着报名要用的纸张和笔墨,突然被这人群围了起来,顿时有些不知所措。

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脸上露出一丝惊慌的神色,不过很快他就镇定下来。

毕竟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自己的心跳平稳一些,然后挺直了腰杆,准备应对眼前的混乱局面。

他站起身来,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挤,排好队,一个个来,不然谁都报不了名!”

他的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发颤,但还是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威严一些。

然而,百姓们此时都太兴奋了,根本顾不上他的话。

“官爷,您快让我报名,我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官爷,您看我这把老骨头了,还没出过金陵城,这次去琼州府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的机会了。”

王生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喊道:“大家这样挤是不行的,我会尽快给大家登记报名的,但你们得按顺序来。”

他一边说着,一边擦了擦额头上因为焦急而冒出的汗珠。

旁边的一个年轻书生模样的人看到这一幕,对周围的人说道:“大家都冷静一下。”

“这样乱哄哄的,不仅效率低,还可能会有人报不上名。”

“我们都排好队,按顺序来,这样对大家都好。”

一些百姓听了书生的话,觉得有道理,开始慢慢往后退,尝试着排起队来。

王生感激地看了书生一眼,说道:“多谢这位公子帮忙维持秩序。”

书生微微点头,说道:“官爷客气了,这也是为了大家好。”

随着秩序逐渐恢复,王生也加快了登记的速度。

他仔细地询问着每一个报名者的姓名、年龄、职业等信息,眼睛专注地看着报名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纸上书写着,每写一个字都显得格外认真,生怕出一点差错。

官员们也是都很上心。

在皇宫的朝堂上,大臣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一位年轻的官员兴奋地对同僚说:“诸位大人,此次琼州府考察可是个难得的机会。”

“咱们可以亲眼看看开海之后的成果,这对咱们日后治理地方、发展经济可是大有裨益。”

另一位年轻官员紧接着说道:“听闻琼州府如今商贸繁荣,各种海外奇珍汇聚。”

“我想看看他们是如何管理贸易的,税收制度又是怎样的,这对咱们金陵城的商业发展或许能有不少启发。”

一位年长些的官员摸着胡须,缓缓点头说道:“嗯,不仅如此。琼州府能在开海之后迅速发展,其治安管理、民生建设必然也有独到之处。”

“咱们去考察,可不能只着眼于商业,还要看看当地的百姓生活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安居乐业,这对咱们稳定地方民心可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个地方的繁荣不仅仅是商业的繁荣,百姓的安居乐业才是根本。”

又有一位官员说道:“大人所言极是。我还听闻琼州府在教育方面也有创新之举。”

“咱们也得关注一下当地的教育模式,看看是否能为我大明培养更多的人才。”

“人才可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如果琼州府有好的教育模式,咱们可以推广开来,让更多的地方受益。”

……

朱元璋得知这件事后,眼神中透着一丝思索。

他微微抬起头,看着站在一旁的宋忠,缓缓开口道:“宋这琼州府如今似乎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朕要你全面探查。”

宋忠连忙应道:“陛下放心,臣定当仔细探查。”

朱元璋满意地看了宋忠一眼,最后说道:“此次考察,关系到朕对开海之事的进一步决策,你可明白?”

宋忠恭敬地回答:“陛下,臣明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