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张飞犯错(1/2)
滇池县的奋斗且按下不表。
此时,在成都,刘平正被一件极为棘手之事困扰得愁眉不展。若将此事简单归结为麻烦,实则并不准确,用“棘手”二字形容更为贴切。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张飞久居长安,日子一长,便觉烦闷难捱,于是带领一众随从出城打猎,欲借这野外活动舒缓心情。
可谁能料到,在打猎途中,张飞与他人起了激烈争执。张飞本就性如烈火,脾气一上来,竟在盛怒之下失手将对方打死。若被打死之人只是普通百姓,此事或许尚有转圜余地,赔些钱财,让张飞登门赔礼道歉,再施以罚俸等惩戒,或许便能平息事端。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此次张飞打死的,偏偏是扶风马家的嫡系子弟。
提及扶风马家,其家族渊源可追溯至遥远的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中,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赵军大破秦军,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自那以后,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氏,历经岁月变迁,后来又简化为单姓“马”。
秦汉交替之际,作为六国贵族后裔,马服君的子孙被朝廷迁往咸阳。到了汉武帝时期,因推行“徙陵”制度,这一支马氏子孙不得不迁徙至扶风(今陕西扶风县)一带定居。在扶风这片土地上,他们历经数代人的辛勤耕耘,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声名远扬的扶风马氏。
西汉时期,扶风马氏家族中的马通,多次出征匈奴,屡立战功。在巫蛊之祸那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波中,马通奉命领兵镇压太子刘据的军队,因功被封为列侯。但命运无常,马通的兄长马何罗参与了巫蛊之祸,妄图刺杀汉武帝,事情败露后,马何罗伏诛,马通也受到牵连,惨遭斩杀。
经此一劫,扶风马氏家族在西汉一朝陷入了漫长的低谷期,长期遭受冷落,门庭冷落,不复往昔荣光。
到了东汉时期,马家迎来了一位扭转乾坤的猛人——马援。马援的横空出世,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扶风马氏家族的复兴之路。起初,马援依附于陇西的隗嚣,后慧眼识珠,归附刘秀。
在东汉初年的统一战争中,马援展现出非凡的军事谋略与智慧。他曾聚米为山,为刘秀制定作战对策,助力刘秀平复陇右。此后,他又奉命镇守陇西,安抚羌人,使得当地局势逐渐稳定。
不仅如此,马援还多次出征,平定了交趾、匈奴、乌桓等诸多叛乱,因战功卓着,被授予“伏波将军”的称号,并被封为新息侯。
马援之女更是成为汉明帝的明德皇后。这位明德皇后知书达理,温婉贤淑,在她担任太后期间,大力扶持家族,使得扶风马氏人丁兴旺,家族地位如日中天,迅速飞升。
而马援兄长马余这一系,传承着深厚的儒家风范。马余之孙马融,更是东汉时期着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在学术与文学领域造诣颇深,声名远播。
主要问题就出在马融这,他乃是卢植的老师,如此算来,便是刘备、刘平两人的师爷。有了这层关系,扶风马氏在长安的日子过得如鱼得水,十分滋润。
如今张飞杀了马家嫡系子弟,扶风马氏作为名门望族,又怎会轻易咽下这口气,必定不会善罢甘休。
当然,让张飞以命抵罪这种想法,他们心里虽有怨恨,但也绝不敢提。不过,他们势必会借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刘平一方谋取一些利益,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这,恰恰就是让刘平感到棘手的关键所在。此前,长安的世家大族被刘平整治了一番,好不容易才消停了一阵子,如今却又被他们抓住这个把柄。当下,再像之前那样大开杀戒显然是不可能的了,刘平深知其中利害。
“这里面必定暗藏玄机。”司马懿神色凝重地对刘平说道,“扶风马氏的人,以张将军的见识,怎会不认识?况且张将军身份尊贵,他去打猎之时,周边必定会提前布防清场,又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就与对方撞到一起,引发冲突?这其中疑点重重啊。”
刘平摆了摆手,一脸无奈地说道:“你所说的这些,某心里都清楚。但就目前这形势而言,纠结这些细枝末节已然没有太大意义。当务之急,还是得好好琢磨琢磨该如何妥善处理此事。”
“拖。”司马懿略微沉思后,斩钉截铁地开口说道,“我们可以先派人前往长安,秘密调查此事的具体情况,尽量拖延时间,以此来寻找应对之策。”
刘平听后,又将目光投向了诸葛亮,想听听他的想法。
诸葛亮心中明白,刘平并不太认可司马懿提出的这个方案。他微微皱了皱眉头,沉思片刻后,开口说道:“丞相,可曾知晓马家那边提出了什么具体要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