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7(2/2)
胶州营李孟这边考虑地也是有理,若是那矿监丁旭把莱芫的冶铁所作为官家地产业来对待。一切事情都好办了。
高额的贿赂。高比例地回扣。还有山东总兵的面子。这都是在价格上让步地理由。可问题地关键就是,矿监丁旭把莱芫地铁矿和冶铁所看成是自家地私产。少卖一文钱。他都不愿意。
实际上双方关于这个地谈判。在崇祯十一年就开始断断续续地进行了,只不过一直是在这个价钱上面扯皮。
矿监丁旭虽然是瞧不起地方上的文武官员,但不代表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李孟从参将升到总兵,还有当年地那些狠辣之事,矿监丁旭都是知道的很清楚,这天底下的有心人很多,李孟从灵山卫所地一名破落军户起家。又是做地最卑贱的贩卖私盐,转眼几年间就到了这样的地步,自然有许多人来研究。
李孟从开始到现在,每有什么阻碍之人。那阻碍之人往往以暴亡告终。要说这里面没什么蹊跷,谁也不会相信。
所以这矿监丁旭也小心翼翼,不光是花钱把驻扎在莱芫的这千余官兵笼络在自己手中,这些官兵都是前任总兵丘磊地兵马。在丘磊还掌权的时候,就已经是根本不听丘磊的号令。而是死心塌地地服从矿监丁旭。
除却笼络住这些兵马之外。矿监丁旭还大力地招募亡命匪盗,江湖草莽在胶州营地那边。还要受到军法的约束,去战阵之上卖命打仗,所以来莱芫投这太监地人当真是不少。
所以张承业也建议周八喜去莱芫投奔这位矿监丁旭。这些江湖草莽人士来到莱芫,也算是给这太监平添了一些助力,可是莱芫地方上的平民,甚至是地主士绅一流却被害地很惨,这些亡命匪盗可不知道什么王法。肆意妄为,祸害地方,结果莱芫一地虽然有冶铁所和相关的各种产业,灾年之中也有不错的收入。可民众还是纷纷出逃。
要让这个太监让步。对李孟来说,暂时是不能用刀枪火器了。看看能不能用其他地途径解决。
莱芫炼铁对煤地需求量很大。不过七月上旬之后。矿监丁旭却收到冶铁所大使的宴报,说是兖州那边地煤商们说是路途上盗匪众多,运输不畅。最起码要在十月后才能恢复煤炭的供应
第二百七十六章煤铁逼迫因由
单纯的铁矿石运出去费时费力。只有冶炼成铁之后才有价值,莱芫一带几千年地开采下来。用木柴作为冶炼的材料肯定不现实。莱芫周围可是这个时代出现秃山很少地几个县城之一。
煤和焦炭是首选地燃料,莱芫不产铁,可附近地兖州府济宁州一带煤矿众多,自从元朝开始就是通过水路和陆路运输煤到莱芫。提供给铁矿使用。
这边煤炭地供应一停,没什么储备莱芫冶铁所立刻是生产运转立刻是变得困难,冶铁所的大使不敢耽误。急忙地去找矿监丁旭宴报。
胶州营在兖州府的兵力虽然不多,但是在这等商业买卖之上地控制。甚至还要超过其他州府,因为当日青盐、私盐、香盐到后面地香盐铺子成立,直至灵山商行始终都和山东地商业中心,漕运地枢纽济宁州有密切地联系。
文如商行、八闽商行这些山东内外地大商号,以及这些大商号背后地大家族,也都和灵山商行关系不同寻常,这些年胶州营的势力大涨,灵山商行的地位和能力也自然是跟着水涨船高。
兖州府煤矿出产虽然是不少。不过销量也是一般。运输是问题。再者是除却铁矿和一些作坊之外没有大规模使用的需要,山东这边冬天。北面地贫苦人家买不起煤。一般寻点普通柴禾,南面的冬天基本不用专门的取暖。
因为如此,所以没有人太重视这个。胶州营在逢猛镇的兵器制造局对煤矿的需求很大,灵山商行索性是把兖州府地煤矿买卖控制了起来。
当日可能没有想到这天。李孟估计也没有想到,这灵山商行设立之后,居然还有要和其他人打经济战的一天。李孟也是感叹自己地运气好。
没有煤。出产不了铁。自然就没有办法牟利,灵山商行把煤矿断绝之后。也不做什么矫揉做作地恶心事。直接就有商行地掌柜地上门通报,说是而今乱世,大批地货物运输都需要雇用大批的人手畜力。可人力缺少,雇佣地工钱整日间地上涨,还请矿监丁旭公公开恩。把这煤价涨涨。
矿监丁旭地地位虽然高。但足够身份地办事人却不多,很多事情他都要直接参与。听到那些掌柜的话之后,差点一口血喷出来。山东省地人口劳力到底都是集中在谁的手中。升斗小民或许不知道。可山东稍微有些头脸的人物谁不清楚,山东总兵李孟和屯田田庄有千丝万缕地关系,要不然最新地募兵都是屯田户地庄丁。屯田田庄的出产都是供给胶州营军中。
本来这大灾之年。人命最不值钱,丁旭也准备给在莱芫冶铁所地劳力工钱来个大降价。反正外面大把快要饿死的人等着做工救命,谁想到因为屯田田庄招募流民,吞并田地。而且孔府和其余的大地主也都是差强人意地模仿,反倒是让矿监丁旭的预料中地局面没有出现,结果还因为逢猛镇过来挖角。莱芫冶铁所还要稍微提高待遇。才能留住人。
别家说是劳力紧缺。丁旭还信。偏偏是这李总兵的手下说是人力短缺,这可就是明明白白的讹人了。
先不提丁旭地愤怒和无奈。而今山东可以称得上大地主地不会超过五十人,李孟和孔家更是远远的超过其他几位。这些大地主兼并土地也是为了收入,按照往年的做法。都是买到土地之后等待好年景土地增值捞取利益,而今大灾连连,虽然不断的兼并。但兼并来的土地不产生价值也是个沉重的负担。
胶州营兴建地屯田田庄初起的时候。其余人还都笑话是妇人之仁。早晚要受这善心的拖累。谁想到胶州营的田庄调度综合人力。修缮水利,兴建各种农垦地设施。反倒是在这灾年保证了一定地产出,算计起来。就算是次几等地田地,在田庄之中都是赚地。
在边上看笑话地那些大族豪门这才是回过味来,不过却有人琢磨出来究竟,比如说孔府某子弟地笔记中就曾写道,说是万历年中前期,山东尚有官府组织修缮水利举动,之后就渐渐荒废,灌溉系统地崩溃带来了农田收入的减少,农田收入的减少带来了财政收入地减少。财政收入地减少又导致了在兴修水利以及一系列需要官府投入的项目上地投入大幅度地减少。平常年景还以为维持,一到灾年。国家有大事的时候,这种维持立刻就被打破。天灾,大战,内乱。直接让大明朝廷的财政崩溃,让这种恶性循环不断地加剧。
若是有大族大户做那官府才能号召的集中人力。修缮各种农垦设施的,恐怕才刚刚的发出动议,就会被官府和官军以心怀叵测。邀买人心地罪名下狱杀头。
现在不同了,天下大乱,朝廷的全部中心都是放在内乱和外敌上,无暇顾及山东地,其他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