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81(2/2)
那些押送俘虏的清军士卒却也懒得理会,那军旗被砍断的时候,城内城外的清军士卒齐声欢呼,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看着这气势如虹的局面,也都是心有戚戚,脸露微笑。
正欢呼间,济尔哈朗淡然的说道:
“阿巴泰,你看看身边那些汉军的奴才,不是也在欢呼吗”
阿巴泰听到这句话,转头一看,方才那些操炮地汉军士卒也是跟着欢呼,那高兴劲甚至比真满州地士卒都要强,阿巴泰鄙夷的朝着地上吐了口吐沫,极为地不屑。
在济尔哈朗率领的这些清军正在欢呼的时候,从北面的方向几匹马疾奔而来,后队的士卒上前阻拦,却立刻退下,恭谨的弯腰行礼。
逐渐靠近,能听到那几匹马上的骑士高声的喊道:
“圣上有旨,圣上有旨。”
济尔哈朗和阿巴泰对视一眼,扫平锦州和山海关之间那些残存的明军小城堡,并不是什么大的战斗,可以说是有十成把握的,怎么盛京那边还派人过来,自从宸妃去年逝去之后,皇太极身体更是衰弱了下去。
皇帝身体衰弱重病,已经是不能出盛京城,盛京也是暗潮汹涌,局面颇为的微妙,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贯是不愿意掺合到这样的局面中去,这次出战扫荡就是他自请出兵,免得在盛京卷进去。
看到这几名传旨的侍卫急匆匆的赶来,心中禁不住打了个突,郑亲王的脸上早就没有什么笑容,他盯着那几名还未下马的传旨骑兵,琢磨着盛京是否出了问题。
几名骑兵到了跟前,为首的那名连忙翻身下马,从身后背着的木盒中拿出一份明黄色绸卷,展开朗声说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宣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随传旨钦差即刻启程进京,不得有误,钦此”
念完之后,这名骑兵连忙躬身给济尔哈朗和阿巴泰行礼问安道:
“奴才给郑亲王,饶余贝勒请安,圣上那边催的紧,耽搁不得,就请贝勒爷随奴才们进京吧”
阿巴泰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听到皇太极突然召见,心中当真是忐忑之极,回头看了眼站在那里的济尔哈朗,此时的郑亲王已经是口鼻关心,面色如水,平静的站在一边,根本看不出来他在想什么。
传旨的那名骑兵笑着催促道:
“贝勒爷,圣上那边催的紧,咱们还是快些走吧”
盛京的皇宫据说是仿大明京师紫禁城的格式,不过格局却要局促了很多,比起大明京师的那皇宫来,此处更是冷清了很多。
清国的皇帝皇太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这皇宫除了冷清之外,还多了些惶惶然的味道,在皇太极的寝宫附近,除却几名亲信太监和侍卫之外,其余的人都是被驱赶的远远的。
因为今天礼亲王代善正在寝宫之中,皇太极说是要密谈,下面的人自然是要做好保密的工作。
这侍卫虽然都是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子弟,却也有人在下了值守之后,悄悄的去给睿亲王多尔衮报信,说是今天代善和皇太极在宫中密会,不知道有什么事情。
皇太极已经不是那个胖大的汉子,此时只是一个消瘦的老人,连站起来都有些困难,他躺在火炕上,用几个枕头垫着,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喘气的声音很粗,完全是一个重病人的模样。
寝宫之中,在火炕的边上,穿着亲王便服的礼亲王代善坐在边上,忧心忡忡的看着皇太极,低声的说道:
“皇上,多尔衮他们哥仨实在是不像话了,现在各旗的亲贵,蒙古、汉人那些奴才来盛京之后,先来故宫拜见皇上您,随后去就要去多尔衮那边去拜见,竟还有先去他那里,然后才来这儿的”
皇太极眼睛看着屋顶,半响没有出声,许久才开口缓缓的说道:
“二哥,你不要急,只要朕还在,多尔衮他们翻不了天,等阿巴泰回来,朕自有安排”
连续第四天万字更新,有月票您就支持则个。
还是老话,您的订阅和月票就是老白前进的动力
第三百四十三章国有庆父南顾北盼
在努尔哈赤刚刚起兵那些年,整个女真族,还是个完全的军事集团,一切都是为了战争和掳掠存在,结构精干,动作很快,虽然未必是正确方向,但是总是充满了动力。
不过到了今天,在天纵其才的皇太极统合治理下,关外的满洲女真慢慢的形成了一个近似于正常国家的团体,新成立的清国,真正是有了个国家的外壳,民政、军政都是渐渐的走向正规化。
当然,随着国土的不断扩大,奴隶的不断增加,亲贵大将们又是几十年戎马生涯,到老了也终于有了享受的资本,自然而然的,一些惰性的东西也开始出现。睿亲王多尔衮的亲王府中就有两个由大明那边商人送来的戏班子,隔三差五的,多铎和阿济格还有两白旗的亲贵们就聚在一堆看戏饮宴,据传闻,这些人聚在一起的时候都喜欢模仿汉地打扮,穿着长衫绸袍,带着四方巾,脚踏朝靴,而不是箭衣马裤暖帽马靴。
辽东苦寒,生活艰难,男人们本来就喜好杯中之物,如今盛京之中,饮宴狂欢已成常态,同时奢靡的风气也渐渐的流传开来,很多贵人还喜欢像南朝汉人一样,吃那些精细昂贵的伙食,再也不愿意过以前那种带着几斤炒米就在野地里过半个月的生活了。但满清勋贵之首的睿亲王多尔衮,却与他们不同,行事却颇有分寸。
自皇太极从松山回来,宸妃病死,自己身体大坏之后,多尔衮就再也没有在府邸内听过戏。也停止了宴乐嬉戏,每日上朝退朝,都是恭谨之极的去请安问好。关怀皇太极的病情。
对多尔衮的这等表现,八旗地王公亲贵,汉八旗和三顺王系统的汉人,都是齐声的称赞,那范文程和宁完我更是写了似通非通地文章赞美。
一时间,这大清第一贤王的美誉传遍了关外和蒙古,但睿亲王多尔衮还是低调异常。谁要是当面说这个“第一贤王”。肯定是被重重的申斥,据说多铎还被他抽了几鞭子。
在皇太极没有得病之前,多尔衮在清国的地位,已经是类似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