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工业霸主 > 分节阅读 247

分节阅读 247(1/2)

目录

件事一样,你们看行不行”

“这样”郑明霞扭头看了看丈夫。曹浩向她点了点头,然后回头对林振华说道:“林经理,你想得太周到了。我们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才好。”

林振华道:“如果你们同意,明天就写个申请交到公司,我让冯经理尽快给你们安排。通报批评的事情,我会让办公室拖后几天,等你们离开之后,再发出来。对不起,我能够做的,也就是这些了。”

“这已经很好了。”郑明霞说道,“唉,小华啊,不,林经理”

林振华微笑道:“郑师傅,如果你不见外的话,尽可叫我小华的。不管我当不当经理,我都是咱们汉华厂的子弟,曹师傅和你都是我和小欣的叔叔阿姨的。”

一声“叔叔阿姨”,让郑明霞感动得几乎要落泪了,这一刹那间,她感觉到了林振华的真诚,这种真诚化开了她心中的郁结。她用唠唠叨叨的口吻说道:“哎,你看看,小华还是小华,真的一点都没变。你爸妈如果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真不知道有多高兴呢。”

说罢,她又拉着杨欣的手,说道:“小欣,你真是好福气,嫁给小华这样又能干又会体贴人的人。对了,你们结婚,我和老曹都没送礼呢,唉,都怪我,我一直觉得小华当了经理,我们普通工人高攀不上了。我们现在补一份礼,你们可千万别嫌弃啊。”

杨欣连忙推托:“郑师傅,使不得的。我和小华结婚,一份礼都没收的,我们也没请酒,就是两家的亲戚吃了顿饭而已。小华说,他现在是个公司领导,大操大办,影响不好。”

“这”郑明霞有些为难了。倒是曹浩脑子灵光,哈哈一笑道:“既然小华这样说了,我们也就不破坏你们的规矩了。不过,等到你们的孩子办满月的时候,一定要请我们这些当爷爷奶奶的喝满月酒,到那个时候,我们再送礼,你们可就不能推辞了。”

“对啊。”化开了心结的郑明霞又恢复了原来那种乍乍乎乎的禀性,她把嘴凑到杨欣的耳朵边上,小声地问道:“怎么样,小欣,快了吧”

303借钱

303借钱

1987年的春节,在纷纷扰扰中渡过。

汉华重工的干部职工过的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大年。随着国家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在发放工资、奖金方面的自由度大幅度提高。根据林振华的提议,春节前全公司的年终奖金达到了平均每人600元的水平,一时间轰动了整个浔阳市和江南省的轻化工业系统。

据统计资料显示,在整个1986年,江南省国有单位职工的人均年工资仅为1215元,而汉华重工光是年终奖一个人就发了600元,这是何等夸张的一个数字啊。财务科的会计、出纳们通宵达旦地数钱,一直每人的手都抽筋了。

轻化厅和省经委都是汉华重工的上级部门,机关里的干部到年终只拿到了不到100元的奖金和实物,看着汉华重工大张旗鼓地发钱,大家心里难免有些泛着酸味。

对于这个问题,分管后勤的史达伦是非常明白的,在向林振华请示之后,他一口气弄了十几卡车的年货,分别送到省里和浔阳市、丰华县的各家“婆婆”单位那里去,按官职大小分配,做到人人有份。于是众人对于汉华重工的腹诽也就烟消云散了,纷纷议论说有一个这样有钱的下属单位还是非常不错的,又说明年还是要想办法继续关照关照这个单位。

下级单位往上级单位送礼,这是大家都明白的潜规则了。谢春艳、朱铁军等人虽然有些嫉恶如仇的品格,但也都不是一根筋的人,知道在这种事情上不能太清高,否则吃亏的就是企业。项哲等海归对此事虽然心里老大不痛快,但也同样没提出反对意见,这些人也都是高智商的人,知道凭着一个企业的力量要去改变社会风气,是万万做不到的。

在国有企业里,像汉华重工这样日子过得很逍遥的,还真不算多。城市改革已经进入了第四个年头,大多数的国企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经营困境。几乎是一刀切的承包制让一部分能人走上了国企的领导岗位,但与之配套的监管手段却严重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国企的兴衰几乎全依赖于承包者的个人能力与品德,而品德这种东西,往往都是最不可靠的。

在许多年以后,学者们才以事后诸葛亮的后知后觉指出:权力一旦失去控制,将会带来灾难。但在当时,主流的声音只有一个:放权

林振华偶尔也会和朱铁军、郎冬、项哲等人聊一聊国家经济形势之类的话题,除了林振华之外,大家都是一种忧心忡忡的心态。老人们的观点,是认为改革改得太乱了,政策应当稍微收一收才好。项哲这些人的意见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这是改革改得不够,如果一口气放开,像苏联的戈氏那样搞点新思维,中国的问题就完全解决了。

在那时候,苏联的戈氏绝对是改革中的一盏明灯,用他那明亮的脑袋指引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方向。不过,林振华是对未来洞若观火的人,面对项哲等人在谈到苏联时的激情,他总是微微一笑,说道:“不急,看看再说,五年之内,自见分晓。”

不管国际国内的形势如何,汉华重工毕竟还是一片歌舞升平,所以大家也只是当当口头政治家,随便聊几句而已。北方省的40万吨大化肥项目已经得到批准,非洲锡雅部落那边的炼油厂项目也将启动,大家还真没有太多时间去关心国家大事了。

关于锡雅炼油厂的项目,汉华重工专门派出了十几名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在兰武峰的武装力量保护下专程到南部苏丹去考察了一遍。工程师们考察的内容,主要是油田的产量、原油的馏分组成等技术问题。原来,炼油的工艺并不是通用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原油,需要采用不同的工艺流程,每套炼油设备都是需要根据原油类型单独设计的。这些东西对于林振华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但有韦东齐、贺诚山等人在这里,也就用不着林振华操心了。

管理人员去考察的,主要是当地的建设条件、安全条件,包括未来设备的运输路径、工人的生活保障等等。由于苏丹北部控制在政府军的手里,南部苏丹有点地方军阀的性质,汉华重工提供的这套设备,不太可能从红海通过苏丹北部运入,而只能考虑从埃塞俄比亚或者肯尼亚过境。关于这个问题,陈天给了林振华一个保证,说这两个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关系都还不错,如果给当地的部落一些过路费,设备的通过应当是不成问题的。

大化肥和炼油厂,都是挺大的项目,加上褚红阳带领的海外销售团队还在不断地拉回各种订单,汉华重工的人手又显得不足了。谢春艳曾经无奈地对林振华说:“你这是典型的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刚刚给你配够了人手,你又开始折腾出大项目,然后人手又不够了,这样下去,你是不是想把整个江南省都划到汉华重工的名下去了”

“有大项目还不好吗”林振华笑道,“谢厅长,现在大家都发愁找不到业务,我们公司的业务做不完,这不是好事吗”

“可是,你现在上哪弄这么多工人去啊”谢春艳道,“炼油厂这个东西,我可是知道的,你们老汉华厂没干过这个啊。如果石化机”

说到这,谢春艳打住了话头,转为长叹一声。石化机已经是一个历史概念了,现在这个厂子的名字叫作江实电,是一家做冰箱的企业了。

“对了,谢厅长,现在江实电的效益怎么样”林振华问道。

谢春艳黑着脸摇了摇头:“江实电不行了。前两年效益还不错,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下子就垮了。厂子在外面乱投资,把一点钱都折腾完了。现在产品质量也不行,屡屡遭到用户投诉。上次江南日报还登了一篇文章,叫做冰箱不致冷,齐宝变活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