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6(1/2)
“好,好大将军,本王还要继续赶赴灵州,就此与大将军作别吧”
张同立即躬身拜了下去,“末将恭送大帅”
张瑄微微笑着点头,然后向南霁云等人挥了挥手。
南霁云率众护军奔驰而至,张瑄从护军手里接过马缰绳,翻身上马,向张同挥手告别,然后率先驰马奔去。
原州刺史林奕带着本地的一干文武官员气喘吁吁地赶到近前,却只见到了张瑄百余人急行军留下的一趟烟尘,不由目瞪口呆。
张瑄率众人飞速赶往灵州,一路之上,除了必要的打尖宿营之外,从不骚扰过往州府郡县。很多地方官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张瑄等人早已鸿飞杳杳不见了踪迹。
又五日。
终于赶至灵州城外围,封常清和张巡得到消息,率郭子仪、仆固怀恩、雷万春等诸将,陈通、崔进等陇朔文官迎出了灵州城一百里。
朝廷各镇抽调过来的5万兵马已经逐渐到位,将郭子仪的三万灵州卫和仆固怀恩的两万陇右兵马、还有一万神策军统统置换了出来。
目前在青海一线守防的是青海大将军杨涟,镇守沙柳河,领军三万;中郎将顾惜则率军一万镇守都兰要塞。李光弼作为青海都督府都督兼兵马转运使,坐镇两宁州,手下拥有精兵四万。
也就是说,目前张瑄用来防卫和抵御吐蕃人的共计有8万人。以8万之众,背靠陇朔和整个大唐国力的支持,如果李光弼和杨涟再守不住吐谷浑故地,张瑄就只能无语凝噎了。
吐蕃兵力不足20万,连番与陇朔大战,损兵折将数万。目前,吐蕃人所能聚集的最大兵力不会超过15万人。而这15万人,还要兼顾吐蕃漫长的边防线,能抽出8万人进攻吐谷浑故地就算是极限了。
除去青海都督府的防御兵马,张瑄现在堪可调配的兵力不足十万,九万多的样子。但他可以从回纥争取到两万骑兵,然后哥舒翰那边也可征调三万河西军。杂七杂八加起来,张瑄凑齐一支15万人的大军不成问题。
范阳铁骑号称三十万,其实不过20多万。剑南、北庭、安西三镇兵马不能妄动,大唐朝廷应对安禄山叛乱所能调动的兵力,应该在35万左右。颜真卿河南藩镇连带长安诸卫军马计有十万余,各地驻军十万余。
换言之,张瑄标下这支大军将是大唐对抗安禄山的决定性和支柱性力量。
有了这15万军马,张瑄就有信心跟安禄山斗上一斗了。
其实安禄山也是一个草包,不过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而已。但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张瑄自问不比安禄山差多少。如果连这么一个草包都胜不了,自己还有何面目面对三军将士
张瑄一念及此,心怀激荡,脸上神光湛然。
第二卷步步惊心第355章建八军
第355章建八军
第355章建八军
封常清和张瑄率郭子仪、仆固怀恩等文臣武将长拜了下去,朗声高呼,“下官末将等迎接大帅来迟,还请大帅恕罪”
张瑄哈哈大笑,大步走上前去,将封常清等人一一扶起来,热情的与众人交谈寒暄。
不多时,封常清和张瑄又率诸人突然向苏扈冬和李腾空两女抱拳施礼,“见过两位王妃,女军大将军”
张瑄两位夫人从军且被朝廷册封为女军大将军的消息已经在陇朔全镇传开,有人感佩,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觉得张瑄是变相携带家眷就藩。
苏扈冬和李腾空落落大方地还礼,非常镇定从容。
张瑄与众人寒暄着,在将佐的人群中发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竟然是安西赫赫有名的陌刀将李嗣业。
他之前向杨錡“索要”李嗣业,杨錡很快同意,经兵部协调,就将李嗣业调任陇朔在张瑄帐下听命,而与李嗣业一起来到陇朔的还有安西5000彪悍的陌刀军。
陌刀是冷兵器历史上绝对空前绝后的武器,陌刀是做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由此可见陌刀的重要性,而成建制的陌刀军更是唐军精锐中精锐,杨錡肯舍得将自己麾下的5000陌刀军划归陇朔,足见其对张瑄的支持度。
张瑄的目光越过众人,落在李嗣业那高大挺拔厚重如山的身形上,他朗声一笑,高呼道,“前面莫非是陌刀将李嗣业乎”
李嗣业因为并不是陇朔的嫡系,而又是初来乍到,所以也没有凑在最前面。此番听张瑄叫自己的名字,不由恭谨地上前拜了下去,“末将安西李嗣业,奉杨帅之命,率5000陌刀军前来灵州,在王爷驾下听命”
张瑄大喜,他热情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大叫了两个好字。
众人簇拥着张瑄回城。灵州城门两侧,灵州城的商贾百姓拥挤在道路两侧,欢迎张瑄归藩。当然,这样的场面,显然是大都督府刻意组织的结果。不过,张瑄在陇朔、在民间的威望,也是无与伦比的。
回到大都督府即永宁王府,张瑄立即升堂,开始听封常清等人的“工作汇报”,毕竟他离开陇朔时间不短了,对于陇朔的军政要务信息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掌控。
封常清作为副大都督,在张瑄离开陇朔期间,暂代大都督职务。他将陇朔最近一段时间的军政要务统一汇总,详细地向张瑄禀告。而张巡汇报的侧重点则在行政后勤领域,包括粮草辎重的调配,陇朔各州府郡的经济状况、农耕状况、移民屯田等等,还有大都督府的日常工作。
完了,张巡还将火器司的成立情况以及火器制造的写成奏报,面呈张瑄。因为事关军事机密,不能当众汇报,只能书面汇报。
张瑄一边聆听汇报,一边默然点头。
陇朔的发展即在他的意料之中,又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大发展是他意料中的事情,封常清、张巡这些人都是大唐有名的能臣干将,这些人凑在一起为陇朔谋划出力,成绩巨大是可想而知的,况且还有张瑄的统一布局;而让他感到有些意外的是,陇朔军政系统的工作效率相当高。
比如说灵州之外吐谷浑部族的移民和改造吧,张瑄本来打算利用一年的时间将这支十万人的部族逐步移民到青海一线的吐谷浑故地去,可封常清和张巡联起手来,竟然已经初步完成了整个吐谷浑部族的搬迁。
绝大多数的吐谷浑人都移民往两宁州,安家落户了。与内陆各镇和陇朔河西各州府县移居两宁州的大量汉人移民一样,成为建设开发两宁州的中坚力量之一。未来经过数年、数十年的融合,吐谷浑整体汉化基本已成定局。
但为了防止异族人生出异心,在张瑄的思路下,大都督府下令,吐谷浑“王庭”和各部族的首领贵族们,仍然留在灵州,在灵州城内购置府邸,堂而皇之地住进了城中,进入了灵州城的上流社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