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隋末 > 分节阅读 441

分节阅读 441(2/2)

目录

不过真正让无数人关心侧目的还是最后一条摊丁入亩制度,前面的几条,基本上就是奔着那些世族们去的,不过是痛打落水狗,一举绝了他们再次坐大的机会,而从根本上瓦解削弱他们的政策罢了。

可这后面的一条,可却不光光是对付原先的地方世族豪强了。

摊丁入亩制度,看似简单,可实际上却是将自先秦有记录以来的税赋制度彻底的改变了。简单一点的说,就是以前的税赋制度虽然也多有变动,但有核心的一条,即是以丁为基础,按丁纳税。不管田地多少,只以丁收税。

丁是古今以来的税赋基础,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二十一岁到六十岁为正丁,中男为次丁,老小黄免课役。所有的税赋都是按这丁来算,正丁是一份,次丁则纳一半。

这样的制度对普通百姓是最不公平的,因为百姓的地越来越少,可要交的税赋却从来不变,都是按人口纳税。但对那些地主贵族们来说,这样的制度却是对他们最有利的,因为他们田多,一家几口几十口人,却拥有着成千上万亩地,把要交的税摊到自己的田地中,实际比例并不多。

而现在,这新出的摊丁入亩制度,却把这千年来的税赋制度改变了。征税不再以丁为基础,而以田地为基础。田地越多的人,需要交的丁税越多,相应的,百姓如果地少则少交,如果没有地,则不用丁税交。而且在这新锐中,是把所有的杂税捐役,通通纳入了丁锐之中,所以,百姓除了需要承担自己相应田亩的田赋,即粮食税外,其实的税收也全部按田亩数转成了相应的丁税。

而那些地主贵族们,他们不论人多人少,也一律将按照他们的田亩数量来征收田赋以外的丁税,这是一笔庞大的丁税,过去百姓所承担的杂税,基本上全都转嫁到了他们的头上。

如同一记重锤,不但敲击在了世族地主身上,再一次狠狠的打击了他们。这一记重锤,同时也将所有朝廷的文武大臣,贵族等田产多者都打击到了。

这是一记大范围的大杀伤性的新政,也是陈克复考虑许久,酝酿再三之后,才最终挑选在了这个时候公布的。此时地方强大的世族豪强地方势力已经瓦解,明知是打击他们的,他们也无法再反对。

唯一可能反对的就是内部的文武功勋们,不过为了抑止以后再次产生那些强大的世族豪门,陈克复还是祭出了这个杀手锏。摊丁入亩,就是釜底抽薪,从根本上去抑制他们的兼并。也是减轻那些百姓们的负担,避免那些无地的百姓因承担不起赋税最后造他的反。

不过如果得不到内部文武们的支持,再好的政策也是无法施行的。

这一点,陈克复深知。

为了能得到朝廷内部文武们的支持,他考虑许久之后,又颁发了一项新诏令,以换取内部势力的妥协合作。

在元旦的元会大朝会之上,陈克复不等那些大臣们发言反对新税制,率先拿出一道诏书交给了宣旨官。

“大隋皇帝令,奉天承运,皇帝诏日:为表彰朝廷功勋之臣的社稷军功,朝廷特重新制定封爵制度。凡封爵为十二等,一十八级。第一等为王爵,非皇子不得封,明定正一品,封食邑万户口,并授永业田万亩。第二第上为嗣王,为王爵之子降级袭封之爵位,明定从一品,封食邑五千户,并授永业田五千亩。第二等下为郡王,皇太子之子为郡王,嗣王之子降级袭封为郡王。明定从一品,封食邑五千户,永业田五千亩。所有王爵,非皇族不得封,异性臣子不得封王”

大元会之上,殿中监安排的今日议事内容并没有这一项。但是宣旨官的话音一出,仍然是引得无数的大臣心神激荡。封爵,历来是大多数大臣所最终奋斗向往的目标。

第570章封建边疆

“第三等国公,明定正二品,食邑四千户,授永业田四千亩。”

宣旨官站在御案之下,手中捧着明黄色的皇帝诏书,声音抑扬顿挫,洪亮的宣告着诏书。

正二品的国公,已经是人臣所能得到的封爵的最高一级,正二品的高品,更兼还有四千户的食邑与四千亩的永业田。让殿中一个个穿着紫袍的大臣们都目光发亮,从某些方面来说,三品以上的大臣,都有机会获得这个国公爵位。毕竟此时是开朝之时,爵位的封赏,绝对会比普通的时候来的更大方。

虽然之前朝廷也有加封了一些爵位,但一来数量少,二来也有些混乱,是以,所有人都对这次的封爵更加看重。

宣旨官不急不缓的念着诏书,不少的大臣们则在底下心中思量着。

没有多久,这次的爵位制度已经全部宣布完毕。

十二等十八级爵位,从正一品的王爵,到从六品的县男。足足有着十八个爵位,除了皇族专封的王、嗣王、郡王,还有十五个爵位是臣子可以获封的。

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之下,各自下面还有着郡、县爵位。正二品的公爵后面是从二品上的郡公和从二品下的县公。其次是正三品的侯,下面还有从三品上的郡侯与从三品下的县侯。然后就是正四的伯,下面有从四上的郡伯,与从四品下的县伯。然后是正五的子,下面是从五上的郡子与从五下的县子。最后才是正六的男,与从六上的郡男与从六下的县男。

封邑与永业田也是从正二品的四千,到从二品的三千。正三的两千,从三的一千,正四八百,从四六百。正五四百,从五三百。正六两百,从六一百。

这些食邑与永业田都是十分的丰厚,反正比起隋朝以前的爵位制度是大方了。大年三年时。朝廷只保留了王、侯、伯三级封爵,且不给封邑与永业田,只领一些俸禄。成了一个好听一点的名号却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可眼下朝廷的新爵位制度。却是给出了丰厚的食邑与永业田。就算按惯例,到时真的实封食邑不会有这么多,可是这世代可以相传的永业田却不会有假。

等宣旨官念完之后,陈克复却没有让他继续念封爵诏书,而是站了起来,“封爵,乃是国之重事。封爵之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为酬谢我朝文武大臣们的奋力拼博。今日特定此十二等十八级封爵之位。封爵地位尊崇,轻易不与授,封爵为世袭之制。由嫡长子继承,世减一等。”

“为酬谢诸臣之功勋。陛下与本王决定,所有的封邑与永业田全部为食封,一分不减,且为酬谢众臣功勋,此次所有的封爵的食邑与永业田皆增加一倍。”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