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2/2)
崇祯正怒气勃发,双眼瞪视着朱慈烺的来处,而周后布衣荆钗,正跪在地上替朱慈烺谢罪。
今日之事,要说朱慈烺擅专之处也真的是大胆,如果崇祯追究起来要废他这个储君,怕也是十分有可能。
“儿臣叩见父皇”
“你不必起来了”崇祯十分愤怒,喝道:“你打量朕真的废你不得朝议之事,朕已经包容你了”
“是,儿臣心中清楚,也十分感念君恩。”朱慈烺昂起头来,语意十分坚决的道:“但光时亨所说,确实无理,儿臣还是请父皇急速做南迁之计,困死在京师无有益,到南京涮新吏治,整顿军队,掌财赋之地,还有中兴的机会”
说着,自己便是连连碰首,通通有声,便是额角碰出血来,也是没有停止。
今日不管是闯入朝议也好,或是现在入乾清宫再次恳请,朱慈烺都是打定主意,要出尽全力为止
大限就在眼前的人,还在考虑药有没有副作用,那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就算太子被废了又如何
他如此强项,崇祯却是越发恼怒,他的性子就是如此,太柔弱了他瞧不起,太强直了他又疑心人家瞧不起他,原本这个儿子他是要保全的,因为朱慈烺的文武之资叫他十分欣赏,而见事也越来越明白,国家传给这个嫡长子,崇祯还是放心的。
若非如此,今日朝议之后,他就可能叫人传旨把太子关押起来
但这个儿子十分不明白自己的苦心,居然还敢如此坚持,形迹简直类似要挟
周后十分明白崇祯的性子,此时也是十分惊惶,她正要上前阻击朱慈烺,却只觉得眼前一黑,感觉脚底晃了一晃,而乾清宫四周灯火也是猛然一晃
“地震”
众人都是面色惨白,朱慈烺连忙起身,先将周后推到御案底下,然后又上前张臂抱住崇祯,道:“父皇快避一避。”
崇祯面色发白,看了朱慈烺一眼,并不躲避,踱到门前,父子二人一并向外,却见外头阴风呼啸,飞沙走石,天地之间一片苍凉,数十步外,就是什么也看不见了。
“唉,这是天地示警啊”
崇祯面色十分难看,前几天,凤阳地震,整个北京都在议论此事,现在京师又有这种异象,这岂不是在示警
他心中十分难过,看看朱慈烺,又觉得毕竟这儿子忠心耿耿,也是一片孝心,当下便长叹一声,用力拍了拍朱慈烺肩膀,柔声道:“吾儿你不明白,朕不到最后关头是不能走的。治理天下,德才俱备,德要在才前。那些大臣,一个个眼睁的老大在盯住咱爷们,稍有不慎,就是乱蜂蛰头啊”
这么托心置腹的话,崇祯不是感动到了十分也不会说的,到这时,朱慈烺也是悚然一惊,心中明白,明末文臣势力之大,崇祯的种种优柔寡断之处,现在看来,也是有他的道理和苦衷在啊
“只是,父皇”
“朕知道,朕知道”短暂的软弱之后,崇祯又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帝王之姿,他的手半举在空中,向着朱慈烺道:“你不是有内操兵派一些在外头,哨探打听,一旦贼兵犯境而京师仍然没有办法,咱们就走,如何吾儿放心朕不会叫你困死在城中,朕要叫你当一个太平天子,吾儿才学过人,性子也很象朕,大明天下交给你,朕是很放心的了”
“是,儿臣明白了。”此时此刻,朱慈烺也是再没有话说,他的眼光与崇祯一起,只是看向一片苍茫的天空,在那里,并没有崇祯在幻想的太平盛世,所有的,只是黄沙漫卷,带来的,只是威严肃杀的天地之威
第二卷南方
第047章总兵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
大顺军兵锋已抵居庸关前,相距不到三十里了
与大明朝野和顺军自己预料的一样,晋中空虚,大顺军自年后动兵以来,一路顺畅,简直就是势如破竹
二月,李自成攻打太原,晋王不肯出家资劳军,城中军兵无战意,初六日城破,巡抚自杀,布政使赵建极等多人被杀,晋王被俘。
二月十六,李自成再次出发,这一次的目标就是直薄北京,途中,发布了牛金星等人经心炮制的永昌诏书大骂朝廷之余,也叫崇祯审备度已,早早认清形势,投降尚不失王封。
二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在宁武遇到激烈抵抗,总兵官周遇吉抵死不降,率部众血战,宁武一战,使得闯军上下极为气沮,李自成甚至担心在大同和居庸关也遇到类似的抵抗而萌生退意但就在李自成犹豫之时,大同总兵姜镶派使者至军前请降,于是闯军继续前行,三月初一到达大同,姜镶出降,李自成诛除代王,灭其全族,而巡抚卫景瑷自杀。初六日,顺军兵锋抵宣府,同样也是早就有约定的总兵官王承允郊迎三十里出降,巡抚朱之冯在破口痛骂降官们无耻之后,上吊自杀。
大局如此,而强兵压境,居庸关的总兵官唐通,监军太监杜勋两人却是丝毫不慌,反正主意是打定了的,等李闯大兵前锋一至,他们也会学王承允那厮,郊迎三十里,到时候,哥儿俩从大明总兵官和镇守太监摇身一变,立时就成了新朝的从龙勋贵。
这年头,再死抱着大明不放的,那就是不可救药的白痴傻蛋
打从凌晨时分起,唐通就在东门附近等候消息,富丽堂皇的总兵官衙门他也呆不住了,哨探催拨夜不收不停的放出去,就在闯军过来的方向不停的哨探打听,只要一看到前军兵锋旗帜所在,大伙儿就收拾齐整,一起出城投降是正经
正等的没奈何时,一个漂亮的中军帐前军官一溜小跑的上来,请示道:“伯爷,镇守杜大使过来了。”
蓟镇总兵唐通在十天前被封授为伯爵,大明因为文官势力一家独大,裁抑皇权,也是压的大兵丘八们不能动弹,打从嘉靖过后到神宗万历再到崇祯年间,真正封授的武臣只有立下大功于辽东的辽东总兵官李成梁一人,戚继光等抗倭名将效力一生,在成祖和仁宣年间必定封侯爵,但在嘉靖和万历早年,也就是加了几个世职承袭罢了。
武职官吃亏,也算是由来久矣了
现在局面不同,皇帝也不再忌惮武官权重了,事实上,崇祯年间纲纪早就不行于天下,武官也早就不听命令了。
被同一天封爵的宁南伯左良玉、平东伯刘泽清这难兄难弟,就是不守军纪,横行不法的代表人物了。
被封为平西伯的吴三桂,因为其父在京,在朝旨严下叫他进京勤王之后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