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1(1/2)
苏昊托人向王锡爵带话,要求给马玉等人也有一个名份。这个要求对于一名内阁次辅来说,当然是极其简单的。就在苏昊被委任为工部主事之后不久,马玉等人也得到了吏部的委任。其中,马玉担任河道营缮所的所正,正七品;江以达和另一名生员谭奇任所副,为正八品。
按照正常的程序,一名秀才要通过科举入仕,混到一个正七品的官职,有时候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马玉等人只是因为跟上了苏昊,有了个在内阁次辅面前出现的机会,就一步登天,无疑是极其幸运的。念及这些好处,他们对苏昊自然更是恭敬了。
在苏昊陪着徐光祖喝酒的时候,马玉等人呆在后舱专心研究着淮安府和黄河、淮河等方面的资料。见苏昊进来,几个人都站起身来,躬身行礼道:“苏主事来了。”
“打住,打住”苏昊连连摆手,“你们不欢迎我来,也不必这样恶心我吧”
“改之何出此言”马玉诧异地问道,他此前跟着大家一起称苏昊的官职,但被苏昊这一打岔,他又下意识地喊起苏昊的表字来了。
苏昊笑道:“这就对了,各位平常明明是称小弟的表字的,如今怎么突然客气起来,称起官称来了”
谭奇道:“苏主事,你如今是我等的上官,这必要的礼节,我等还是要做到的。”
苏昊道:“什么上官下官,也许过几天,我这个六品主事就被撸了,而你们中间的哪位,却有可能因为功劳卓著,被提拔为六品、五品了。这官场之事,谁能说得清我只知道一点,不管谁是几品,咱们几个人是同年考试的生员,以后大家仍以兄弟相称,除非你们不想认我苏昊这个兄弟了。”
“哈哈,改之果然是性情中人,我早说了,称改之的官称,他会生气的。”江以达哈哈笑着,对众人说道。
苏昊问道:“你们是谁出的主意,要称我的官称”
三个人互相对视一眼,同时摆手道:“此事不提也罢,只怪我等以小人之心,度改之兄的君子之腹了。”
“要论小人,肯定是我最小了。”苏昊道,“好了,三位仁兄这几日钻研淮安府的资料,可有何收获,可教与小弟”
第216章抑河夺淮保运
“难”马玉用一个字回答了苏昊的问题。
“哈哈,能够让独文兄说个难字,可见此事之难,难于上青天了。”苏昊呵呵笑道。
马玉的这个回答,并没有出乎苏昊的意料。早在李龙向苏昊透露派他去淮安治河一事的时候,就已经说过,治河是一桩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是排得上号的苦差事。作为一名穿越者,苏昊还知道,黄河、淮河的水患问题,直到20世纪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放在明代,这个问题有多难,是可想而知的。
马玉道:“这淮安府,是河、淮、运三者的交汇处,也是治河的关键。当今朝廷定的方略,简单说就是六个字:抑河、夺淮、保运。有这六个字限制着,咱们要想有所作为,只怕不易啊。”
“何谓抑河、夺淮、保运,独文兄可否明示”苏昊问道。马玉说的这几个字,他是能够听懂的,但具体有什么背景,他就不清楚了。
“改之请坐,待我慢慢与你道来。”马玉说道。
苏昊坐下来,扯过一张纸,开始听马玉述说,一边听,还一边在纸上记录一些要点。马玉也拿了一支笔,随时给苏昊画着地图,讲解各个地点之间的关系。随着马玉的叙述,有关淮安河道整治的情况,逐渐在苏昊等人的脑子里形成了印象。在所有这些人中,只有苏昊是在前世曾经到过淮安一带的,对于当地的情况比马玉等人又了解得更多一些。
在中国古代,“河”一般是作为黄河的简称,王锡爵让苏昊去治河,其实就是治理黄河的意思。黄河有几千里长,横亘整个中国的北方,苏昊承担的是黄河淮安段的整治,这是因为这一段黄河干系重大,其不但涉及到黄河本身。还涉及到了淮河和运河。
黄河的中下游河道,原本是由开封向东,经山东利津入海的。但由于黄河泥沙极多,河床会因淤积而不断抬高,抬高到一定程度之后,一旦决口,黄河就会改道。从其他的地方入海。在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向南改道,通过淮河的河道入海,这被称为夺淮。
南宋建炎二年,也就是1128年,黄河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南徙夺淮。从那时候算起。一直到清末的1855年,黄河持续夺淮达700余年,给淮河下游带来了无限的灾害。
黄河夺淮,并非简单地与淮河共用入海通道。黄河在夺淮之后,其携带的泥沙会迅速地填充河道,使河道抬高。此时,原来的淮河就会被抬高的河道所堵塞。从而失去入海通道,在流域范围内产生内涝,这是黄河夺淮的最大危害。
淮河两岸是中国的中原腹地,历史上曾经是米粮仓,养育了数以百万计的华夏儿女。黄河夺淮之后,淮河变成一条害河,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到了百姓的生计。
从常理上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积极堵塞黄河的缺口,使黄河回归旧道,归还淮河的出海口。然而,政府要考虑却不仅仅是淮河的问题,还有另一个问题对于政府来说是更为重要的,那就是运河的槽运。
运河由淮安至徐州段。走的是黄河故道,也就是泗水。为了避免黄河改道影响槽运,自明初以来,政府就制定了所谓抑河夺淮保运的方略。也就是牺牲淮河,用以分流黄河水,保障运河的通畅。
运河槽运关系着大明中枢的供给,是重中之重。相比之下,淮河中下游的上千万百姓,不过是草芥而已。任何一个治河方案,如果影响到了运河的通畅,那么在中枢就无法通过。要想在保障运河的前提下治理黄河和淮河,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
多年来,明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治理黄河,其中最有成效的,就目前担任河道总督的潘季驯所做的工作。潘季驯治河,先后共有四次,历时20余年,从嘉靖四十四年,一直到目前。他的治河理念,据他自己总结,共有六点,即“塞决口以挽正河,筑堤防以杜溃决,复闸坝以防外河,创滚水坝以固堤岸,止浚海工程以省靡费,寝开老黄河之议以仍利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