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01(2/2)
“综合目前情况,德国称霸欧洲并且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趋势已经无法阻挡,而我国的战争策略也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最重要的变化,就是要改变原有的苏联第一的总方针,因为苏联一旦战败,将意味着德国最后取得欧洲霸权苏联欧洲地区之土地、资源和工业基础将全部为德国所有。如果考虑到英国也将屈从德国之下,德国所掌握的重工业实力将超过中美之和”
吴石眉头微皱,如果比地盘、比人口、比资源,战后的大中华联邦都是世界第一但是比工业基础比技术储备,中国不过崛起了十几年,如何能同整个欧洲相比但是中国的潜力却是任谁都无法否认的,所以哪怕中德关系一直以来就“亲密无间”,希特勒也绝不会放弃打压中国的机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不是以感情而论,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因此,一旦苏联灭亡,德国必然会干涉亚洲特别是东亚事务,阻止中国吞并日本、菲律宾和东印度群岛,甚至会扶植日本来对抗中美。所以中国必须要将吞并日本摆在消灭苏联之前,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将要面临两线开战的局面
吴石停顿一会,喝了口茶,刚想接着往下讲,突然有人插话。“吴总司令,”吴石循声看去,原来是海军部长陈绍宽:“改变以苏联为第一对手之总体方针,是否意味着将以日本为第一对手是否意味着即将同日本决裂”
“新的方针将要求首先击败日本,但是这不意味着立即开战,不过海军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做好准备。”常瑞青语气淡淡地回答道。现在中国的军事实力当然比日本强大,打赢是毫无问题的。可是红色日本也不是随便捏捏的软柿子,虽然陆军不值一提,但是日本海军却很不好对付,他们的总吨位和航空母舰、战列舰的吨位都超过中国海军。
陈绍宽思索了下,又问:“那么我们同印度的战争,还有中东作战是否会和中日之战同时进行呢”
根据常瑞青的指示,海军已经成立了西洋舰队,海军运输司令部也将大批运输船调往缅甸仰光,准备为对印和中东作战提供后勤运输。可是中日之战一旦开始,日本海军就有可能封锁马六甲海峡,切断西洋、南洋舰队之间的联络,还有可能派舰队进入印度洋作战。
“海军必须做好随时开战之准备。”常瑞青沉声道:“但何时开战还需要视情况而定”他突然加重了语气:“鉴于日本一贯以来,都习惯不宣而战,搞突然袭击,因此海军必须全力戒备,不得有丝毫懈怠”
“海军必不辱命”陈绍宽腾地站起来大声答道。
常瑞青满意点点头:“厚甫,舰载雷达和防空雷达搞得怎么样了”
作为穿越客的常瑞青当然早就知道雷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过他不是学理科的,对这玩意儿可不在行,而这个时代中国的电子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想要自己从零开始搞可就太困难了。好在当时英美法德苏都先后开始研制雷达,这方面的技术并不难获得,情报局科技部就陆续搞到了不少,从日本流亡过来的工程技术人员里面也有搞电子的。于是,一个名为海军电子研究所的机构早在1928年就挂牌成立,并且获得了大笔经费进行雷达技术和无线电通讯技术的研究。到了世界大战爆发后,中英德三国又在雷达技术方面进行了一些合作,掌握了最为关键的多腔磁控管技术。到1935年处,又成功进行了防空雷达实验并且取得了成功。常瑞青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就立即签署命令在南洋舰队母港所在的广州湾修建雷达预警系统。
“目前已经建成了6个雷达站,还有28个正在施工,到年底应该可以全部完工,届时湛江港将处在防空雷达的完全保护之下,任何接近湛江军港50公里的飞机都会被我们发现。”
50公里,眼下的雷达也就是这点能耐了,想要更先进的雷达还得再过上两年。不过能提前50公里发现敌机也就能基本排除军港遭遇突然袭击的风险了,这段距离够普通的舰载轰炸机飞上10分钟。而且雷达站并不是修在军港里面,而是建造在军港外围,这样又能多几分钟的反应时间,应该足够让战斗机起飞迎战了。只要南洋舰队不会在母港遭到日本海军的偷袭,双方摆开来打,中国还是有必胜把握的。
“做的很好,海军还要加快舰载雷达的研发,此外机载雷达的研发也要跟进,海空军可以合作搞。”常瑞青又吩咐了几句后就宣布散会。今天的会议本来就是个“通气会”,上千万国防军的调整布防的计划还要过一阵子才能做出来。
第七百四十一章驱虎三
会议结束后,大部分与会将领都鱼贯而出,不过常瑞青、赵振、吴石、张国焘,还有今天上午才到南京白崇禧、彭德怀、林祚大三人都没有离开会议室。“恺荫,把刚刚从天眼那里得到的消息说一下吧。”常瑞青指了下张国焘道。
“苏联、印度现在正在诱惑日本同咱们开战,还要在德里搞一个什么祝捷庆典,想叫日g高层去参观。武田亨的心思也活泛起来了,听从了山本五十六的建议准备先拿下欧胡岛,然后再考虑下一步的行动。”
“下一步行动知道是什么吗”吴石追问。
张国焘微微摇头:“这个不知道,可能武田自己也没有想好,不过多半是两种可能,一是和咱们过不去;二是南下澳大利亚。”
“靠猜可不成,一定要搞清楚具体的方向,这个非常重要。”吴石看了看常瑞青,接着又道:“耀如,如果日本人南下澳洲就好了,咱们要先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