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67(2/2)
李元兴点了点头,他心里感觉有些乱,所以也没敢就这个话题再继续下去。
“火柴厂”
“有人管了,等她来了再议,而且现在辽东才是眼下要紧的”武曌打断了李元兴。
李二只是在一旁偷着乐。
这才是家的感觉,那些个应声虫,就不象是家里人。
“好吧”李元兴继续翻着自己的笔记本:“皇兄,大事说完了。再说几件小事,第一件就是,新罗公主金德曼还有一个妹妹,新罗要加入大唐,他们就提出了三个小小的条件,其中第一个就是,她这个妹妹入皇宫,至少也要给一个,嫔”
“小事”李二还真不在乎。
武曌偷偷一笑:“你不如把这一类的情况一次性全说完”
“啊”李元兴摸了摸下巴,故意把头转到一旁:“这个,契丹王死活也要把其中一个女儿嫁给皇族。入皇宫也行百济王认为,至少要给他的女儿一个才人。室韦人选了贵族之女十六人,说是要来大唐皇家女子学院学习,臣弟知道他们也有这方面的意思。靺鞨人也差不多吧,他们也是提出送人来进皇家女子学院的”
李二这次真的沉默了。
收一个,这个没问题。关系到收服一个新罗呢,自己有空了去转转,也不算什么。
可要是李元兴占一个国,自己就收下一个,先不说皇宫会不会乱,至少在初期,过于冷落了那一个,怕就会引起那个小国,或者是民族的反复,这就是麻烦了。
李二的视线转到李元兴脸上,李元兴赶紧伸出双手,作出推的姿势。
那意思太明显了,别打我的主意。
“继续说,新罗还有什么要求”李二还没有打定主意,这事情让不让李元兴分担。所以这话题先跳过,暂时不提。
这次换成武曌偷着乐了。
在现代听谁说有几个女人围着一个男人转,那是多幸福,多么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情。可真正多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作男人的也挺可怜的。
至少大唐这两位权势最大的男人,大唐皇帝与大唐秦王,就为难的很呀
李元兴这会感觉有些劲头不大,或许是因为心情原因吧。李二的语气没有那刚才样的爽朗,低沉了许多。
“新罗说,恩赐工坊。”
“几个”李二沉声问道。
“按七郎的报告,估计要十个。其中一个必须是钢坊”李元兴说完,注意着李二的反应。李二对工业体系也懂得不太多了,不过他是皇帝,他有着自己的见识与想法,反问了李元兴一句:“他们是想从大唐挣些钱币,还是想打算挣一个说话的地位呢”
李元兴笑了:“皇兄这个问题,不是七郎能够看出来的”
“先给一个钢坊,其余的再议。大唐拿出诚意了,看新罗怎么处理”
李元兴把笔记本翻到了下一页:“兴建学堂一百,中级学院至少两个。每年给五百个长安求学的名额,就算不管这些人的生活费,也要给一个能够养活自己的路子。换句话说,他们是争将来在朝堂之上,新罗人的位置”
“五郎怎么说”
“臣弟准了,而且每县都会设官学一座,蒙童馆支持他们每个村子都能建上一个。将来用钢材来还这笔钱币”
“这些事情五郎作主吧。感觉麻烦就先让天英阁议一议”
李元兴点了点头:“皇兄说的是,这件事情臣弟虽然应下了。但细节也还需要交天英阁再议的,天英阁既然设立了,就要发挥作用。至于说百济,他们在观望,看大唐对新罗的态度之后,才会再开价的。”
李元兴说完,将自己的上的笔记本合上了。
这时,李二竟然从桌下拿出了一个本子,比李元兴的厚多了,因为李二习惯用毛笔写字,所以记录一些想法的本子也比李元兴的厚些。
“新皇宫,为兄什么时候可以住进去。”李二提到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李元兴摸了摸下巴,笑了:“皇兄难道没有进去看过吗”
“吉ri是八月初六”李二没接李元兴的话,自顾自的说着。
“丫头,别告诉我。你断了泾河电厂的进度”李元兴知道,大唐还是需要用电的。风力发电暂时还是达不到的,至少在设备上,大唐需要至少两年的再发展,火电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武曌也把小本翻开了:“泾河电厂随时可以用了,水泥电线杆我已经准备了三百里用的,所以泾河的电你必须分给我耀州八成。还有泾河电厂必须国库补偿我,光是用铜就是上千吨,几乎消耗了我耀州所有的存铜,这换成铜钱要有多少”
“约十六万贯钱币,当真不少呀”李二飞快的作出了计算。
“皇兄,不算多。”
“整个泾阳电厂,全部的花销折百万贯。我不管,国库必须补偿。”武曌在电脑上快速的计算着。
李元兴笑问:“石见银山给你”
“五郎太小气了,耀州免税”李二给了一个更大方的。然后又补充说道:“石见银山,国库不要一分银,所得收益全部归”李二又大喘气了,看了李元兴一眼之后,李二笑着说道:“归明月公主与”李二想了想,继续说道:“归明月公主与岚月公主管理使用,所有用度不需要户部批准,但需告知户部”
“谢圣上”武曌赶紧起身施礼。
李元兴蒙了:“皇兄我只是开个玩笑吧了。”
“身为秦王,没有玩笑”李二当真在笑,刚才压抑的心情已经一扫而光。
李元兴问道:“皇兄可知道,石见银山有多少银子”
“终其一生也未必挖得完,五郎说可以用银砖铸起一座长安城。为兄原本以为这是一句夸大的话,可明月给为兄详细的讲过那座银山,为兄知道五郎说铸起一座长安城,说的少了。耀州是五郎的,也是大唐的。银山也一样,耀州许多的花销都是在为大唐所用,不是私用,而且许多事务臣子们未必懂,等他们见到好处了,怕就有所耽误。”
李二不愧是一代名君。
他已经从火车,飞舟这两件事情上看出了李元兴与大唐重臣们的不同。
铁路从建成开始,就一直赔钱,光是收回投资就要五十年之久。许多臣子为此不理解,可铁路使用两年之后,情况却有所大变。
仅是从长安县工业区到泾河码头这来往的货物量,就是武德九年码头的上百倍。
这时原本反对的,还有疑惑的人这才转变思想,有些州县也是上书请求,开通长安到各地的铁路,这可以增加运力,无论是人或者是货。
只有流通,这才可以发展。
甚至于,有商人都去工部打听,一艘飞舟要多少钱币了。
泾河电厂,虽然没有明显的反对声,但重臣们依旧在观望,那个电似乎只能照明。照明有蜡烛,电真的有必要吗
电报机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