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9(1/2)
一直等到下午三点,同来的三个闺蜜,走掉了两个,剩下一个是她死活拉着陪她的。
早上来之前想的挺好,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心里变得越来越虚。
随便到网上一搜,一大堆关于“他”的话题。
一个全球知名的企业家,一个应届毕业生,两者身份差了十万八千里,亲戚这层关系已经不管用了。
此时耿凯琳坐在临窗位置的沙发上,七十几个平方的会议室里,随处可见天义产品宣传册;
深红色的超长会议桌上放着的两面五星红旗,更是给会议室增添了几分威严。
就在旁边女孩受不了这里气氛打算离开时,半掩的办公室外传来了“哒哒哒”的皮鞋声;
很快,穿着黑色t恤衫,蓝色牛仔裤的韩义大踏步走进了会议室;
“抱歉抱歉,刚刚在楼下被记者给围了”
第550章开挂的人生
耿凯琳来的时候已经想好见面第一句话怎么说了,“韩义,原来你真是天义科技老板啊”
等来到展览会的时候耿凯琳想法变了,觉着这么说太生疏了。
抛开身份不谈,他确实也是自己表姐夫啊,所以把“韩义”两个字换成了“姐夫”。
虽然有些拍马屁的味道,但好歹也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不过等进入展览中心后耿凯琳才明白,她还是有些想当然了。
尼采说过伟大的人飞得越高,他们在那些不能飞的人眼中的形象就越渺小。
在没有接触到韩义圈子之前,韩义在她心目中的形象确实很渺小;或者说,并不能令她产生敬畏之心。
但是这种敬畏之心,随着大半天的所见所闻诞生了,而且是那样的直观强烈。
10万㎡的展览中心,日均参观人数近3万,其中有15是来自全球各地的汽车厂商;
而这些厂商口中谈论的是什么
是无人驾驶
是天义科技
是她表姐夫韩义
甚至她亲耳听到,一位汽车厂商因为担心订单太小,不能拿到天义的优惠政策,而打电话给另外一位汽车厂商,希望两家能联合起来一起下单。
才刚刚面世的无人驾驶技术,就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可想而知,天义将来在车用传感器市场会拥有多么可怕的统治力
正因为如此,耿凯琳觉得在外人面前喊他表姐夫,还是不够尊重
然后她脑海里就一直在纠结到底喊他什么
“抱歉抱歉,刚刚在楼下被记者给围了”走过来的韩义笑容可掬,“没等着急吧”
耿凯琳大脑一下有些宕机,嗫嚅着嘴巴说:“姐韩那个没事。”
耿凯琳旁边一位穿着毛线马甲的女生更紧张,结结巴巴喊道:“韩韩总好”
“嗯,你好你是琳琳朋友吧来来来,坐。”韩义笑着伸手到。
三人分别在沙发上坐下,外面工作人员端着茶杯进来了。
“韩总,给”
韩义接过青花瓷茶盏,小口抿了一下,放下后问耿凯琳:“潇潇说你今年毕业了是吧,有没有继续读研”
同样的人,换了个环境,换了个身份,近在咫尺下,竟然让耿凯琳心脏“砰砰”直跳,紧张的要命。
“嗯暂时没有读研的打算,想工作一段时间再说。”
“是嘛,还没问你大学学的是什么呢”
“呃读的是财务管理。”耿凯琳老老实实的回答。
韩义点点头,笑问:“你爸妈他们身体还好嘛”
“嗯都不错。”提到家人,耿凯琳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一点,“来的时候我妈还让你到家里去坐坐呢。”
“呵呵,等有机会去”
就在韩义打算说点什么时,阮红妆进来了。
径直走到韩义身边,左右手半曲抱在一起置于腹部水平线位置,微微倾身,以一个标准的秘书礼仪动作说:“老板,吉利的林董事长过来了。”
“噢”韩义笑了笑,朝耿凯琳两人说:“你们先坐一下,晚上我请你们吃饭。”
“没事没事你你忙”耿凯琳紧张的舌头都打结了。
韩义刚走到会议室门口,外面就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哈哈,韩总,原来你躲在这儿享清福呢”
随着笑声,一位发际线后移严重的小个子男人,从门外走了进来。
“呵呵,林董怎么有时间过来的。”韩义走过去,主动伸出了手。
进来的男人自然便是福布斯排行榜“中国汽车行业首富”林书富了。
林书富抓着韩义的手不放,“哈哈,咱们前晚约好一块吃饭的,这不,我过来找你来了。”
韩义有些囧。
他这两天忙的昏天黑地,当时跟林书富说吃饭的事情也是随口一说,哪知道这个老男人当真了。
“好啊等下一块去。”韩义干脆到。
林书富拉着他胳膊不撒手,朝会议桌那边走去,“我告诉你小韩总,我林书富这么多年佩服的人不多,你算一个”
“能得林董如此高的褒奖,真是三生有幸”韩义非常开心到。
韩义这话是发自肺腑。
林书富是真正的草根起家,人生经历堪比小说里的主角。
他高中毕业后,用父亲给的120元买来的“海鸥”照相机走街窜巷给人拍照,一年后挣来了2000多元。
林书富用这笔钱开了照相馆,然后又发现了显影液中可以提炼出银,挣得人生第一桶金。
牛逼不
这才刚开始。
84年林书富联合自家三个兄弟,成立了小小的冰箱配件厂,到1986年转而生产冰箱,当时年产值就达到了四五千万。
那是1986年啊
80年代末,政策收紧,抬洲八大王事发,林书富很聪明的把冰箱厂上交,拍拍屁股去了深城念书。
虽然现在的人无法想象,但当时林书富的眼光及魄力在韩义看来,就跟开了金手指一样。
90年代,军人家庭出生的唐锦生发明了全塑汽车,林书富买来一辆中华牌小轿车,然后一拍脑袋准备造汽车。
真就是一拍脑袋的事。
他先从摩托起家,在家7个月闭门造车,然后造出了摩托车。
摩托车造完了他才想起没批文,然后愣头愣脑地跑到机械部摩托车处,问:“我们想生产摩托车,是不是你这里批的”
官员盯着他问:“你知不知道国家产业政策”
他老老实实回答:“看见报纸上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