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7(2/2)
后世的梁三平,可不就是在琼岛农垦的地面上占有一席之地么甚至琼岛农垦的规划,都是由他的方案作出整改,而后制定的。可惜的是,他当时年龄到线了。
“就琼岛而言,我觉得最为适合的还是发展农业、旅游业和一些高科技研发、文化周边等等低耗能产业。但轻重工业,我觉得是不合适的。”
“但是,轻重工业是国家的基础。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轻重工业的支撑,那么这个国家是支撑不起来的。”却见陈松伶对着梁三平笑着道:“琼岛来说,很是适合作为一个出入港口。”
“是的,这点我并不否认。但我们可以作为出口的地区,太多了并不缺琼岛这一处。”梁三平笑呵呵的道:“其他地方可以发展港口事业,进行轻重工业的发展。”
“他们毕竟有这方面的基础,但琼岛如果要做出来的话几乎是从零开始做。我们要付出的太多、太大,配套设施、人员培训、技术引入等等,至少需十数年之功。”
梁三平说着,靠在了鹅卵石上轻声叹气:“我们需要做的太多了,且琼岛本来就多山、多水,多阴雨台风。天气炎热的时候气温很高,这都极大的影响了发展”
“我们夷洲也是这个天气,但我们夷洲还是发展起来了。”陈松伶有些自傲的道:“而且,我们发展的还不错。至少这些年,我们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的”
对于陈松伶的说话,梁三平笑而不语。的确,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整个夷洲的发展速度极快,甚至一度被与香江、新加坡及韩国合成为“亚洲四小龙”。
风头一时无俩,很是让人羡慕。甚至一度人们认为,亚洲四小龙会将内地直接取代甚至夷洲人、韩国人、新加坡人和香江人,自己都一度这么认为。
但可惜的是,他们却没有这个机会。三十年的改革之后,内地迅猛的崛起一下子衬托出了四小龙在九七金融危机后惨淡的落寞。无论是这四小龙中的哪一位,都逐渐的陷入了经济增长有限的怪循环圈中,无法自拔。
他们不是没有尝试过其他刺激经济的方式,但可惜的是似乎这些方式全都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他们的经济状况还是日渐落寞。
三十年,在不知不觉中内地的经济总量一下子越过了这几个地区。甚至几个内地的大城市经济指数,都比之他们更高。这叫他们根本无法接受。
“我们和夷洲最大的区别便是,我们从建国到现在有着完整的产业链。这点是极为重要的,而这些产业链我们只需要升级便可以字啊多方面自给自足。”
梁三平笑着对陈松伶道:“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浮于事、生产设备和生产观念,及营销手段陈旧。但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可以学习的。”
却见梁三平看着陈松伶侃侃而谈:“显然,无论是夷洲还是亚洲其他地区都没有我们这么好的条件,哪怕是印度也一样”
梁三平说到了印度,陈松伶不由得苦笑。印度那地方,简直就是个无比神奇的地方。哪怕是经过了上千年了,他们的种姓等级制度依然是根深蒂固的存在着。
似乎从来就没有任何人想过要推翻,大家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而整个印度的政治环境,更是纷乱无比。弄得比夷洲还复杂。亲美派、亲英派等等纷乱登台。
可无论谁登台了,他们所使用的大部分基础设施依旧是曾经英国人留下的那些。他们自己甚至连更新换代的想法都没有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四章温泉语,望路观
陈松伶他们不是没有考虑过印度,但去了一次之后他就知道除非印度经过无比剧烈的变革。否则的话想要崛起,无异于痴人说梦。
此时的夷洲人还没有后世那么傻,被一堆政治轰炸把脑浆子都炸没了。只知道去说什么政治正确,至于实际怎样根本就没有人去管。
这个时候的他们,还是很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外面的世界。并试图去获取自己的那一份蛋糕。在这种心态之下,他们很轻易的就发现了印度的问题。
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低。印度能够受到教育的人群有限,甚至大量的人口都是文盲。这无疑是极为可怕的事情,没有任何知识根底就意味着他们几乎不知道你想要表达什么。
规章制度你需要跟他们口述,而且效果极为有限。在此同时,印度人那些稀奇古怪的习惯也叫夷洲人受不了。比如那条著名的恒河,去逛一圈你能把隔夜饭都吐出来。
各种烧化、没烧化的尸体漂浮着,甚至无数的动物尸体都在漂浮着。各色寺庙林立也就罢了,还有专门供奉老鼠的寺庙。整个街道脏兮兮的,不是你可以看到和嗅到各种翔
甚至出门你一不小心,都能够在街上踩到一坨。反正去印度考察了一圈之后,陈松伶等人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回来了。从此绝了往印度投资的心。
“内地有着很多的工厂,很多的熟练工。这是不可多得的资源,还有大量有着一定知识储备的人才,这些都决定了你们的发展潜力要比印度来得更高”
陈松伶的一番话。却叫梁三平惊诧莫名。现在才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吧,为何陈松伶就敢于断定内地的发展会走上高速公路要知道,哪怕是对内地经济最肯定的语言。
也是出现在1992年,即使是那一年中国的模式也遭到大量的口诛笔伐。那是发表在vorosyekonoiky的1992年9月的第11期上的论文。
作者是johnross,一位英国的经济学家。他在后来成为了伦敦市主管经济与商务政策的副市长,分管伦敦市经济与商业发展相关各方面的政策事项。
而哪怕是在当时,他做出的这个判断也遭到了无数的抨击和质疑。当时最为流行的。反而是中国崩溃论,这种唱中国利好的消息却被耻笑和排斥。
但历史证明了,他的看法是极为正确的。当时被人看好的俄罗斯,后来的那些年仅以每年08的速度增长,甚至一度跌停。而不被他们看好的中国,却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一度将无数人的眼球直接惊掉,之后整个国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高速发展着。仅仅是数十年就赶上了欧美近乎百年的发展累积,虽然在一部分区域没有达到平均水平。
但总体来说,变化已经无比巨大了。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