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5(2/2)
美方的企业,都高出他无数筹。利佳成没有和他们硬拼的打算。如果迂回合作不奏效。那么他会选择暂时放弃,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次尝试接触。
“就现在看来,他比我们更适合在美国市场发展。”却见利佳成无奈的叹了口气,美国毕竟是白人社会。相比起他们来,纳尔逊有这天然的优势。
“哦那么先生是已经决定了,我们将美国的茶叶分销权全部交给纳尔逊来运作”梁三平笑呵呵的对着利佳成问到。这个结果,是他一早就预料到的。
毕竟纳尔逊的本事,在这些年算是历练出来了。能够早卡尔农机脱颖而出。纳尔逊自然有着自己的长处。随后他在日本经营着自己的企业,同时打开美国的通路。
这也是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的。这其中的辛苦不足以向外人道哉。梁三平比谁都知道,纳尔逊今天的成绩是他应得的。的确,这其中有梁三平的缘故。
但如果他自己没有这份努力和天赋,那么早就被淘汰掉了。何至于会混到现在这样
“没错,美国的市场我们还是交给纳尔逊吧。”却见利佳成顿了顿,道:“当然。我们也希望加强和他的合作。共同拓展美国市场,一起开发”
梁三平笑了,利佳成自然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纳尔逊交好没有什么坏处。大企业现在很难和利佳成他们进行什么合作,首先他们并没有什么项目是可以跟人家合作的。
其次,就目前而言他们也还没有正式的进入美国的商业圈子。而纳尔逊则不同。他有着完整的人脉圈子。且经营着多个项目,和很多公司有着大大小小的合作。
利佳成自然是考虑长期的合作方式,有了这一次作为开端。那么之后如果利佳成想要进入美国市场,便可以由纳尔逊作为牵头来进行。
“这样自然是好的,纳尔逊那边我会让他来跟我们谈。”却见梁三平洒然一笑,道:“浙省那边的茶叶种植情况很不错,很快的下一批茶就产出了。”
梁三平说着,顿了顿道:“我觉得,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寻求一批合作伙伴。让他们来协助我们进行茶叶的分销。趁着个机会,一举树立起来我们的品牌”
这么做也是不得已,梁三平比任何人都知道如果不赶紧树立品牌并注册专利。那么随之而来的侵权就会发生。见到了其中的利益,少有不插手的。
所以,早在茶艺展示会取得成功的同时。梁三平也把品牌专利注册,摆上了日程。但这件事情并没有瞒着利佳成他们,同时也是由纳尔逊经手办理的。
“我们的茶叶已经包装好了,前期的五十吨正在运输的途中。半个月之内,就会抵达美国。”梁三平深深的吸了口气,自己所有在美国的布局为的就是这个。
1977年,美国全部进口的茶叶高达9万吨。但其中,中国产出的茶叶所占的比例却极为微小。他们进口更多的。是印度所产的红茶。
这一次也是梁三平牛刀小试,他准备一举将中国茶的品牌推向高端。首先进来的一批,便是龙井。经过茶艺展示会的铺垫,老美们已经开始接受这种中国茶叶和引用方式了。
尽管砸下去了不少银子,梁三平依然相信这不过是个开始。只要这种习惯被养成,那么他们将会变成忠实的消费者。到时候。他们会和国人一样变成茶叶的需求者。
“三平啊咱们的产量,还是得提高。现在每年不过一百吨的产量实在是太少了”却见利佳成苦笑道:“如果要形成消费习惯,这点茶肯定是不够的”
对此梁三平也是很无奈,不是他不想提高产量。而是现在的条件根本就不允许。要知道哪怕是在2012年西湖龙井茶基地面积仅为1368万亩,年产茶仅800多吨。而西湖龙井一类保护区即原先的西湖乡所在地,以狮峰、龙井村、五云山、梅家坞等为代表,面积仅4000多亩。
你要产量一下子提起来,这怎么可能且,比之这个更为严重的是梁三平对于茶叶的质量要求很高。这无形中又限制的龙井茶的产量。导致产量虽然虚高但合格率却不高。
“这个问题,我回国以后便着手解决。”却见梁三平苦笑着道:“其实,咱们国内好茶不少。但得有渠道往外走,得有专门的营销策划方式。”
“酒香还怕巷子深呢,你不吆喝吆喝谁知道你这里有好东西啊”梁三平的话,叫利佳成一阵大笑。这话虽然糙了点儿,却是事实。
现在的老外们90对于中国是两眼一抹黑,别说是现在了哪怕是后世。一些留美学生曾经做过调查。美国人对于中国知之甚少,甚至很多连中国的首都在哪里都不知道。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你没有进行一定的营销策划和宣传。想要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尤其是茶文化这种内涵型文化,无疑是痴人说梦。
“我这次和纳尔逊商量的建立一个理事会,为的也就是这个。这个热度只能持续一段时间,我们需要培养长期的客人。借着这次机会,我们可以吸引到更多人的兴趣。”
却见梁三平笑着道:“我们正在联系一些法国大厨,他们会将茶叶开始运用在他们的食材当中。同时我们也在联系饮料商人合作。希望开发出适合美国人口味便携茶饮料。”
看到利佳成疑惑的眼神,梁三平无奈的苦笑。他如何跟利佳成解释,到了后世现在流行的可口可乐已经不再流行。中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2002年,全国茶饮料的总产量接近300万吨。
至2003年。这一数字已超过400万吨。在夷洲地、在日本,茶饮料已超过碳酸饮料成为市场第一大饮料品种。至2005年,中国约有茶饮料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5家,上市品牌多达100多个,有近50个产品种类。
而与此同时,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超过了果汁饮料而名列饮料市场的“探花”。
但随后国内的茶饮料市场却没有如同日韩、夷洲地区那样发展起来,究其原因便是在定位上出现了问题。茶饮料,他们无论从包装还是理念上更为突出的是“饮料”而非茶。
这和日韩地区的做法,却是完全相反的。在日韩地区,茶便是茶。哪怕是作为饮用水出售依然突出的是产品“茶”的本质。而日本的灌装茶饮用,也和国内的不一样。
我们所看到的灌装茶,多数都是呆在冰柜里面拿出来便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