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00(2/2)
显然,那位香侯气儿还没消,是在讽刺赵石入宫之举,这回赵石却是不理这茬儿了,只作不见,也没再刺激那好似精神错àn般的香侯府府主。
此次入宫,有所收获,却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地方,想起景帝最后那几句似安慰又似告诫的话,赵石回府之后”便将南十八,陈常寿”李博文,孙文通等人召集到一起”有些事却是要交井一下了。
意思无非只有一个,谁想离府出仕,赵石也说的明白,陛下金口御言,即便与选官同例,也无须担忧今后前程”若有心nong个一官半职”此时正是个好机会。
如赵石所料,几个人都是沉默不语,也好理解,这几个人来历各异,对于官场却都不怎么上心,南十八和陈常寿两人就不用提了,若想为官出仕,根本不用等到这个时候。
而孙文通是降臣,又已答应为赵石将军府司马,重回蜀地为官又有何面目再见家乡父老
剩下一个李博文,这人却是有些惫懒,富贵荣华,还是屋无片瓦,都是一个样子”对府中钱财看的紧,但你若是给他万两黄金,不几日就能hu个干净,身上没有一个铜钱,却也能活的逍遥。
以前还有些科考晋身的念头,但自从入得赵石府邸,吃穿不愁”还由老太太做主,收了两房小妾之后,就再没了上进的心思,饱食终日,养的是白白胖胖,早非昔日落拓模样可比了。
既然几人都无意于宦途,赵石也不强求”只是命南十八写了个折子,不是就是荐举个人上去吗也是好找,身边这几位不成,那就换上一个”远在汉中的那位宁向岳字北山的就不错嘛。
这人虽只一面之缘,但却能看出”此人做官儿的心思可是热的很呢,才干也是非凡,不但在一月之内招抚蛮族下山,且还让汉中几个蛮王倾力而出,投军效命,算得上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加上在成都曾来他这里拜见的几个蜀国旧臣,àn七八糟的报上去七八个”也不管什么狸下,朝廷的作何想法”与旁人又有何不同,反正是不管不顾的举荐了上去,是一心为国也好”是虚应故事也罢,总之也算个回应。
不过和京师各处,或是举荐自己府中幕僚,或是自家门下比起来,他这般做法,也是毁誉参半,不一而足。
叫好的都说得胜伯大公无私”事事为公,不徇私情,不但于国有功,且能秉持公义”实乃朝廷栋梁。
说怪话也不是没有,多数是说得胜伯挥兵平àn,却nong的蜀中十室九空”而今却还要举荐私人,且皆为蜀人,着实让人不解。诛心些的则说,得胜伯封赏一直未下,难道是其人是在暗示朝廷,想nong个蜀侯回去
赵石却管不得那许多,而此时的大秦也未有如宋明两朝般,一有议论,便nong得沸沸扬扬,竟能左右国政的地步。
之后赵石也就彻底清闲了下来”府中平静,过的也就舒心”早晨起来舒展筋个,再泡上一会儿温泉,便到石头娘那里吃早饭,上午时光,多数就是去逗nong自己儿子。
小家伙其实健壮的很,连爬带滚的”他这里动戳戳,西拍拍”如逗猫狗的做法,多数时候都是nong的小人嚎啕大哭作为终结,不过府中除了石头娘外”就他最大”下人婆子看的战战兢兢,却不敢上去说上哪怕一句”惜红身为小人娘亲,虽是心疼,但见赵石对儿子如此疼爱,也只有欢喜的份儿,却也不愿多管”以免老爷生厌。
就这般”没几日”小人见了赵石便如鼠见猫”不等他逗nong,就下意识的咧开小嘴,大哭不止,nong的赵石尴尬不已。
不过相对于后世的男人,他却已幸福太多,起码孩子的吃喝拉撤却都不用他cào心,自有人料理的妥妥当当,更不用半夜三更被孩子吵醒,每日见时,小人都是一副清清爽爽,胖胖乎乎的小模样,虽说小人每日见了他多数都是啼哭不止,但他还是乐此不疲,旁人不敢说他,只有陈常寿夫妻两个颇有微词,却被他自动的无视了。
除了逗nong儿子,下午时便要做些功课了”说是习文练武有些夸张,只是习字读书还是免不了的,府中有南十八”陈常寿这样的大家,也不用请什么老师。
他这里文字功底自不用提”也就是当年在巩义县时学了一些,后来在景王府跟着陈老先生也读过一阵子书,但说起来,那二位一个教的不甚用心,一个虽是当代大家,学识渊博,但也没真把他当今读书种子般来教。
这般算下来,别说那些之乎者也的诸子百家,即便是蒙童之学他都是一知半解,要说武人一个大字不识的多了去了,但能到赵石这般地位,学问又如此不堪的,却也只他独一份儿。
其实武人们都明白,不读书本,作个校尉什么的也没什么,但到都尉就有些难了,除非有大功在身,不然你连个功劳簿都看不懂,自己名字都写的七扭八歪”独当一面就有些勉强,那就更别说都尉之上的将军了。
要不怎么说世家子占便宜呢,人家自小就是奔着文武全才去的”学文不成”便去练武,练武不成”也能当今小吏,这才是世家子的底气所在,你个寒家子连个大字都不识,更不用说熟读兵书战策了,自然而然就被世家子们压的死死的。
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受制于人,这也正是每朝每代,读书人的地位都自然而然压过武将的根由所在了。
回到正题,教赵石读书写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也让南十八”陈常寿两个头疼万分,视为地地道道的苦差。
写字就不用提了,赵石那双手天生就不是用来写大字,任两人才华绝世也是无可奈何,法子都用尽了,收效也是甚微,赵石最终也只是勉强让人能认出他写的是个什么字,旁的就不用提了。
而且总归不能真如先生教学生一般,写不好就打手板吧
至于文章经义,就更不好说了,教的深了,赵石这里听的云山雾绕,但你只要译成村俗白话,好嘛,这边àn七八糟的问起来,你又得引申其他经义来解释,那边又听的i糊,你又得再用白话说一遍,如此往复,往往都是口干舌燥,说的人想吐出点什么来。
你从千字文,神童诗这样的根本教起吧”这位伯爷识字却是全乎,但你让他背这些东西玩笑可不带这么开的”让一个心智城府深沉难测的人物去背不用赵石反对,南十八和陈常寿都没那个脸去教
再加上四书五经,孔子曰”孟子云的这些东西赵石也不感兴趣”让两人那叫一个为难,最终还是南十八技高一筹,想了个法子。
古往今来,诗词歌赋,多如天上繁星”又何必拘泥于那些子曰诗云
文学大家也不在少数,信手拈来成就的名篇佳句多的很,虽多数不算著书立说,但或者朗朗上口,或者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一篇篇单独拽出来,皆是绝句满篇,光滑夺目。
于是乎,拉上李博文,孙文通两个琢磨了数日,古往今来,第一个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