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24(2/2)
“那自然只有逃命的份儿了,大队人马进剿,还能他娘的怎么办”
“对呀,到了那时,其实就要看哥哥你的本事了,大家争相逃命,哥哥只要事先在吐蕃有了安排,抓住了这个时机,告诉那些着急逃命的马匪,你手里就有活路,你说,他们情急之下,会听谁的”
李匪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现在算是明白了,和眼前这位兄弟比起来,那实在是算不得什么,你听听,这都说了些什么
两件事,哪一件都有些天大的干系,只要事情败了,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自己就算每每自诩无法无天,但和人家一比,真真是偏偏两件事说起来,都还有头有尾,让人听着心动,nǎǎi的,这位赵兄弟的心眼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而那边赵石劝着,引you着。
“此事也不用四哥亲自去做,最好是找些人,等到进剿之时,自有替罪羊摆在那里,而你这里再留些后手,趁机指点些不对付的马匪给我大秦镇军,有了他们相助,事情就更简单了不是众人惊惶无措之际,四哥你登高一呼,事情不就成了接着带人立即脱走吐蕃,西夏边兵得了真凶,还能揪着你们不放,追到吐蕃去”
“这个兄弟你让哥哥好好想想”李匪再粗的性子,这时也犹豫了。
赵石也不催促,将馊主意变成好主意,他这里也是微微自得,抿着酒,脑子却是不停的转着。
半晌过后,李匪却还是摇了摇脑袋,“兄弟这主意真是真是不错,但旁人也不是傻子,谁敢去干这个人少了不成,使节出使,护卫的军兵还能少了人少了成不了事,人多了吧,风声可就大了,知道是西夏使节的队伍,谁还敢去动他们”
这个赵石却是早想好了,旁的事也许要多想想,但论起做这事来,却是真正的行家里手,立即便笑着答道,“四哥是直性子,看来还得我来出个主意,马匪马匪,既然沾了个匪字,想要什么就不用旁人说了,四哥只要悄悄派人传出些话去,说那使节队伍中有哪样哪样重宝,得之能如何如何,或是价值几何,或是能让人青chun永驻,或是怎么样怎么样,传的越是神奇越好,财帛尚且动人,何况稀世奇珍了
就算有些人胆子小,不敢去碰,但马匪中恐怕就不缺胆子大的吧西夏人就算护卫多些,但却要护着使节,货物,哪里会是红了眼睛的马匪的对手一次两次不成,难道还能躲得过三次四次四哥只需带着嘴巴严实的心腹在旁窥伺,别让那西夏使节走脱,事情可不就成了吗”
吐蕃的佛教本教之争是历史上就有的,直到唐末,吐蕃佛教才算勉强占了上风,后来极盛之后的种种内àn都差不多源于宗教争斗,也使吐蕃迅速的崩溃了下来,其实按照年代算起来,这个时候的吐蕃已经名存实亡了,其实架空历史的好处就在这里,不清楚的地方就可以编造一下,这才是阿草选择写架空历史题材的原因,呵呵
第五卷征途万里会豪雄第八卷繁华尽处是吾乡第六百三十七章国武一
第八卷繁华尽处是吾乡第六百三十七章国武一
接下来几日,两人频频密谈,一谈就是几个时辰,其中种种,就不在这里一一细说了,赵石也不找人商议,老话说的好,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事连赵石自己都把握不准,到底是个什么结果,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即便是派人给张锋聚以及他的祖父张大将军送去的书信也是含糊其词,只说请其酌情照顾自己故旧云云,剩下的一点底也没透出来的。
五日之后,李匪一行人终于踏上了归程,赵石亲自把人送出了长安,临行之际,两人最终只是紧紧抱拳,互道了一声珍重,李匪便带着几个兄弟翻身上马,绝尘而去,走的分外洒脱利落。
其实两个人心下都明白,此际一别,再见之时也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不过这交情越深,反而越不愿效那小儿女行径,以免被人小看了去,又没有那些文人的功底,y诗作赋以纪此情,所以也就变得分外干脆。
望着一行四人疾驰而去,身影在烟尘遮盖当中没了踪影,赵石驻足良久,这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微不可察的轻叹一声,心里有些滋味儿难明
不过说到底,对于他来说,这事到此已经算是告一段落了,西北太远,他也是有心无力,事情到底会走到哪一步,也不是他能预料得到的了。
在他这里,最后一件事情恐怕就是等宫里那位长公主殿下送来确切的消息,他再将消息送到李匪手中罢了,至于说派遣军中之人到李匪那里的提议,最终还是搁置了下来,还是那个缘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派人到西北去,做的再隐秘,也不会一点动静也没有,以他现在的身份,做这样的事儿实在是不妥的很,伸手太长,可不是什么好事,太容易授人以柄有了这个顾忌,也就没了多少掺和此事的心思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没想明白,做下此事,对他意味着什么罢了。
最奇妙的是,连他自己都是临时起意,才有了这么个主意,至于后手嘛,自然也就谈不上了,所以,最终还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了这样试试看的心思,也就难免有所保留,帮朋友,帮到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是有,但肯定不会是他赵石,这个不必多说。
放下这些àn七八糟的心思,又过几日,赵石入宫觐见。
由南十八,陈常寿等着帮着定下的武学规划,足足厚厚的一叠,这还不算赵石预想中的条条框框以及之后的一系列土木工程,要是将这些都加进来,恐怕这这条陈还得厚上十倍不止。
而景帝这里也忙的昏天黑地,赵石这些日子接着新婚的名义躲在家中,不过对于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也非是一无所知。
头一个,景帝登基以来的第一次开科取士已经定在了今年秋天,这是地地道道的国之大事,加之也是第一次有蜀地士子参与的科考,朝廷不论上下,都是慎重之极,早早便有恩旨颁下,不光取士名目多了数科,且相应名额也也比往年多出了倍余。
对于参考举子来说,景兴四年这一科,可谓是一场盛事无疑,不过对于朝廷来说,何尝不是如此一来可以借此安抚蜀中人心,宣示朝廷恩德,二来蜀中人杰地灵,文风鼎盛,实非大秦所能比的了的,正可以科举,善纳蜀中良才为己用
如此这般,不光礼部上下忙的焦头烂额,其他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