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98(2/2)
他和汪道存也算是相争多年,没有任何的私交,两边有事,公文往来是常态,即便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也不过相互知会一声,多数不是在中书,便是在御前碰面,各抒己见罢了。
他们的关系很明确,有着上下之分不假,但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对手。
如果说他与赵石之间是私怨的话,那么与汪道存就是朝堂上无可争议的政敌,因位置不同,权责相互抵触,而产生的对立。
这样的关系,让他们根本无法建立起任何的私交,谁也无法向对方低头,谁要是稍微示弱,在威望上以及权位上的损失,将让他们无法忍受。
他们或许有的时候会有所默契,但要说谁来就谁,却都是不可能的。
很显然,汪道存在用着手段,要将事情弄的大一些,而且,还想同他建立一些默契。
不过李承乾可不想趟这一滩浑水,而且,他也有着自己的判断。
说实话,除了朝廷政争之外,他更倾向于先伐西夏,再定中原,从纯粹的军略角度来看,平定西夏,对于将来中原之战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牢固的后方,让大秦处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位,就如当年平蜀,不但除去了一个后患,而且,让大秦有了一个粮仓。
之后四处征伐,都是建立于这个基础之上,若非粮草充足,大秦如今哪能如此强盛,威加于诸国
没有了西夏的牵制,大秦征伐中原,将再无后顾之忧,即便略有小败,于大局也是无损。
从得到的消息看,他的这些想法,却与那位同为景王府旧人出身,与他深有恩怨的家伙不谋而合。
而在他看来,此乃军国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管是汪道存,还是大将军赵石,在这个事情上做的那些,他都看着不太顺眼,私心太重,真真愧对朝廷恩遇。
当然,虽然鄙夷着这两位可谓是宿敌的家伙的为人行事,但要说该怎么做,他也有些犹豫。
这个时候,一些心腹以及幕僚的进言就无比重要了。
最终打动他的一句话,是他府中幕僚金老夫子意味深长的说出来的,“冠军大将军年岁几何”
不用多说什么了,只这一句,就足够了,说来也是可笑,当年那人的年岁,也正是他最瞧不上的地方,如今让他下定主意的,却正是基于这一点。
实际上,幕僚们说的再多,也只是帮助他下决心而已,他宦海沉浮这许多年,有什么是他想不通透的
而又有人进言,“汪真如年纪老朽,不合陛下心意,如今又与赵柱国相争,去位之日怕是不远了,大人方当盛年,何不趁势争上一争,以遂多年心愿如果大人为枢密使,兵部多有故旧,却非是汪真如可比呢。。。。。”
这一下,李承乾是真的心动了。
多年夙愿,无非是走到位极人臣那一步罢了。
于是,兵部尚书大人立即将自己的侄儿叫了过来,将拜帖交给侄儿,并口述一番说辞,让其带到了兴国公府。
言辞恳切,姿态放的极低,想要请赵石过府一叙。
这无疑打乱了赵石的行程,不过李承乾主动相邀,和李圃那里不同,这里面的意味,却差之甚远了。
而更有意思的则是,吐蕃使者据说也是四处托人,想要见他这位冠军大将军一面。
许是吐蕃使者们在长安碰的钉子多了,学的聪明了一些,没有直接上门,而是在四处走动,请托人情。
不过赵石回京这么多时日了,吐蕃使者们才算反应过来,不得不说,他们作为使者,迟钝的厉害。
因为赵石是真正能够影响到吐蕃称臣之事的人,又与归义王相交莫逆,这个时候才想起四处托情请见其人,也只能让人清楚的知道,他们在长安城中受到的冷遇。
相比之下,西夏使者消息就要灵通的多,在赵石回京之初,便已经送来礼物,并请求见上赵石一面。
但攻伐西夏在即,赵石也不愿跟这些西夏使者多费什么口舌,所以毫不犹豫的便拒绝了,连礼物都命人原封不动的送了回去。
也不怕西夏使者们察觉到什么旁的意思,若非他们感受到了威胁,怎么会不远千里来到长安,一边低头俯首,一边还送上大片疆土,以求和议
至于吐蕃使者这里,赵石也没心思见他们,朝廷为有定议之前,见了反而平添麻烦,在这个事情上,他并不打算太过影响朝廷的决定。
当日晚间,赵石便轻车简从来到了李府。。
求月票,求赞,真正的月底到了,阿草的速度却怎么也上不来,着急啊,主要是这一段总觉着艰涩,一段段的对话,总要前思后想,估计比文中的角色们还累,呵呵,只能继续努力了,大家支持啊。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事多
在李府呆了一个多时辰,兵部尚书李承乾便亲自将赵石送了出来。
到了门前,赵石抱了抱拳,“大人留步,不必再远送了。”
李承乾回礼,笑道:“国公慢行,今日匆匆一会,多有怠慢,来日国公凯旋,咱们再把酒言欢。”
两人相视而笑,好像多年芥蒂,皆都一扫而空。
辞了李承乾,赵石带着护卫,信马由缰,往自己府邸方向而来。
一边行着,心里却也一边在想,兵部尚书李承乾也是这一次见面的结果,简直顺利的出奇,若是搁在当年,无论如何也是不会这么一番情形的。
赵石能够清晰的感觉到,景兴一朝的臣子们,都在渐渐老去,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并非是只因为臣子们不合新帝心意,多数还是年纪的问题在作祟。
李承乾当了近二十年的兵部尚书,比李圃,汪道存岁数要小上一些,但也小不到哪里去,不惟是他们,朝中重臣们也多是这样一个情形。
看来也用不了几年,朝中便会多出许多新面孔来了,等到那些宣慰使,按察使什么的年头到了,回京述职,也就是大批的汰换朝中重臣的时候到了。
而兵部枢密院这里也快,身有功勋的将领们回京,必定会填任许多。
与李承乾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