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将血 > 分节阅读 904

分节阅读 904(2/2)

目录

这样一来,许多枢密院的官吏总算是有了用武之地,都觉着这才是枢密院应该有的样子才对,汪老大人在时,连将领任免之权,都快让兵部夺个干净了,哪里还能推选领兵大将出来

如今,虽然还是兵部举荐上来的,但一个职位,都有着两三个备选,从中挑出一个来,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权力了。

而在挑选人选上,也并不为难,国武监出身的将领优先,然后便是有着西军军职经历的人次之,之后,才干威望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只看军功。

赵石听说了这事,也只是一笑作罢,在他看来,这样很合适,不是吗算不得什么媚上之举。

这还只是个例子,实际上,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枢密院的权力几乎置于中书之上,无论征发民夫,粮草转运护送诸事,还是抽调各路人马,军械工匠事,甚至包括了药草,衣物等等辎重的征集转运,都要经过枢密院议决发回才能生效。

之后,兴国公赵石更上请于皇帝陛下,令吏部早早抽调官吏出来,最好是随军西进,以为安抚地方民心,设立郡县律法做好准备。

本来便因年关头上,忙的一塌糊涂的吏部,更是焦头烂额,吏部上下,各个头发都要熬的白了。

吏部尚书郑老大人接下来每次进中书议事,都要喝上不下于五杯浓茶来醒神,更是抱怨着,这么下去,吏部早晚要累死人的。

不过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可不管这个,每次都是冷着脸,三言两语便将那些怨言都噎了回去,要知道,对于吏部的拖沓,他早已心中不满,大秦如今千头万绪,哪里容得如此懈怠

景兴鼎革至今,没有新议,总要顶在吏部这里,以前王家还在时,也就罢了,如今对上独立支撑的郑家,他已经有了对吏部动手的心思。

不说吏部这里,即便是国子监,如今也已远不如当初般难缠,沈鹤,沈白兄弟二人,在国子监中都有着威望,又都已早属鼎革一党,洛阳国子监建成,两人都是出了大力。

之后又有仿效国武监,改国子监旧制之议,在此事上,朝堂上已经争论了有些时候,虽还没有定议,但革除旧弊,也是早晚的事情了。

事实上,自新帝登基以来,不光是赵石,即便是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也有着可以放开手脚的感觉,这在景帝一朝,是很难感受到的,那个时候,感觉到的都是来自各方的掣肘,新旧之间,也都有着难以逾越的平衡。

而现在,这种平衡基本上已经不再能见到了,皇帝陛下的心意好像非常明确,看来,攻取西夏之后,便能在朝中大动干戈一番了,李圃每次瞅着疲态毕露的吏部尚书大人,都有着这样的心思浮现在脑海之中

不说这些朝堂政事,到了这个时候,大秦的战争机器终于开始缓慢的转动了起来,因为是在寒冬腊月,还不见怎的,只是京城长安往四处的传信快骑开始多了起来,在年关其间,也不曾断绝。

和几年前那场战争不同,这次大秦虽在寒冬腊月开始准备,但真正露出狰狞的面目,却还要在明年穿暖花开时节。

西夏人的使者一直滞留在京城,大秦一路走来,由弱至强,从来不乏变通的手段,将使者留在长安,有着太多的办法。

而往来西北的道途之上,盘查日渐严厉,这个冬天,西夏的谍探,没有多少可能察觉出大秦的动向,即便察觉了,想要将消息送出去,也是艰难万分。

在忙碌中,大秦成武四年的年关终于到了。

大秦紧锣密鼓的布置,在这个时候也戛然而止,成武四年,对于大秦来说,毕竟是很独特的一年。

这一年皇帝孝期已满,宫内宫外,不禁酒乐歌舞。

而这一年中,大秦的强盛已是有目共睹,更取得了大秦历代祖宗所未有之功绩,吐蕃臣服在脚下,河中河东渐渐安定,草原部族遣使来朝,求取封号,西夏人也在想着割地求和,大秦虎视四方,诸国皆惧。

作为才刚刚登基四年的年轻的成武皇帝来说,只四年工夫,就已经让大秦历代皇帝黯然失色。

当然,若再有了灭国之功的话,那么刚刚过世的景兴皇帝,也将无法与他相比。

所以,虽然明年的战事迫在眉睫,但皇帝陛下还是准备在宫中大宴群臣,并在朱雀大道尽头的朱雀门楼之上,观彩灯之会,与民同庆。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公主

大宴群臣,与民同乐。

这其实就是变相的对成武四年取得的功绩的一种庆祝,歌舞升平肯定不成,但却可以提振民心士气。

诏谕一发,群臣心里已经绷紧了的弦明显松了一些,可以借着这个日子歇一歇了。

至于宫廷宿卫,年关执禁,有中书,兵部,长安令尹衙门,京军诸部等商量着来办,与枢密院有着关联,却也不用赵石指手画脚什么,毕竟,他这个枢密副使不过是个虚衔罢了。。。。。。

趁着腊月末尾,在府中布置一番,主要是需要正月里需要拜访的人家以及准备送出去的礼物等等。

这些事不用他操心,只是随口吩咐就是,以他现在的身份,需要亲自上门的也就那么几家,其实多数还是几家姻亲,年礼已经送了,只需上门转上一圈便罢,到是宫里的太皇太后娘娘那里,要麻烦一些,要事先约好入宫请见的日子。

这个年关,因赵石人在京师,兴国公府中自然是比往年热闹的多,这一年里也是喜事连连,可以想见,年关这几日,兴国公府都不会太过安宁。

所以,为了准备这个年关,府中也多有忙碌。

李金花身为羽林军将领,皇帝陛下又要弄个普天同庆,她这里自然闲不下来,已经搬到军营去住了。

种七娘在待产,两位草原公主任事不管,只顾着自己高兴。

南十八离去在即,带着李博文在京中四处转悠,交代事情。陈常寿身子不好。也无法过多的费神。

所以。府中大小事情都落在了女主人范柔儿,惜红以及大将军府司马孙文通,还有府中几位内外管家的身上,来来回回的,很是有几分焦头烂额。

到是赵君玉日渐长成,已经能管些事情了,能够出上几分力,温文尔雅。从容不迫的样子,很有陈常寿几分风采。

而作为老子的赵石,却从来都是个甩手掌柜,对家中事情向来不太上心。

只是略微吩咐了两句,陪着老娘说了一阵话,陪着吃了午饭,瞅着空子,就带着几个贴身护卫,出府奔了城门。

此时的长安城,各处鞭炮声声。家家张灯结彩,年关的味道已经充斥于每一个角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