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87(2/2)
也就是说,一代新人换旧人,陛下再是宽容,也不会让这些老臣在朝堂上呆的太
这些事情,很多人早已看在眼中,也在不停的布置,但大将军挟功回朝,声势隆重,一下便抢了先手。
无论是张承,还是成峦,甚或是李士芳,李师雄以及杜橓卿,张世杰等人,各个年富力强,并大多站在了紧要的位置上,等待着借取更重要的职位。
有些人看到这个,悚然而惊,有人则在佩服大将军赵石的目光长远,有的则事不关己,在冷眼旁观。
如此种种,便是大秦成武五年末尾时,大秦朝堂上的局面了。
而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有心的人们却是头疼的发现,领着枢密副使,兼任国武监山长的大将军赵石,这个位置。嗯,太过让人纠结了些,显然人家已经站到了岸边上去,想拉起下水,很是不易。
但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瞧着,总让人无法展开手脚,一旦让人瞅准了机会,说不定就要跳下水来,咬你几口。
与朝堂若即若离之间,晋国公,冠军大将军赵石,已然将自己弄到了一个比较超然的位置,让人无处下手了。
而这个时候,晋国公府内,鞭炮声声,喜气洋洋的过着年节。
晋国公的主人家,人丁不算兴旺,但幕僚,家将,下人们,却越来越多。
自从长安之乱后,晋国公府内规矩严了许多,但说起来,满长安各大府邸打听一下,下人们对长安晋国公府那里的待遇,都是眼馋的不行。
晋国公府豪富之名,早已传遍长安,府里的主人们向来大方,下人们的月钱,从来都是长安诸府顶尖的,在晋国公府中呆上两三年,也许就能在长安外围各坊置办个小院了。
无论是娶妻生子,还是婚嫁丧葬,府中都会补贴一些银钱。
男人们进了晋国公府做事,便不太愿意离开,女人到了婚嫁年纪,愿意出府的,则能要回身契,自行离开,当然,你若在外间乱说晋国公府短长,传到晋国公府那边,也不会有你好果子吃。
那些不愿离府的,则可在府中下人那里,挑选个人嫁了。
不过,现在晋国公府的规矩不同以往,不但入府的要身家清白,交从往来也要查上一查,但有半点虚假,送官都是平常。
而出府的人中,涉及府中机密事的人一定没有半个,晋国公府中的主人们对下人很是宽厚不假,但绝对不是可欺之人,对周围窥伺的目光,自从长安之变后,便没了半点容忍
一到年关,晋国公府中的下人们便都很快活,因为只要把主人们伺候好了,便没其他什么事了,又都有着主家的赏赐。
家将们除了职责所在的那些人之外,其他人多数要聚在一处,大吃大喝一番,有些耐不住寂寞的,则出府去彩玉坊等处寻欢作乐。
晋国公府的家将,皆乃大将军亲兵出身,年纪老了,有的回乡去养老,有的则留在了晋国公府,当了晋国公府的家将,从显锋军,到羽林左卫,一直到猛虎武胜军,这些家将出身各异,资历深浅不一,却都曾经是大将军身边最后的一道防线。
各个身经百战,对大将军忠心不二,老的五十多岁,年轻一些的也有四十多了,但这样一群老兵,只要持刀在手,一个个就满身的煞气,分外的可怕,那些年轻的亲兵,在他们这里还真不够。
下人们其实和这些家将们没什么不同,闲着的人多数要聚上几堆,一边憧憬着明年的好日子,一边胡吹乱侃的猛灌。
而晋国公府中除了主人家之外,最尊贵的其实便是大将军身边的幕僚们了。
二更,有些疲惫啊,每天三更,脑海中的情节有些跟不上,所以弄的有点水分,大家见谅,下个星期将血又是裸奔,所以歇一歇,等调整一下,再说。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家宴
因为大将军赵石的亲眷极少,所以晋国公府幕僚们的地位便凸显了出来,实际上,他们得到了等同于晋国公亲眷的地位。
晋国公对幕僚的挑剔是出了名的,别说与他地位差不多的大人将军们,便是比他地位差上很多的大臣,府邸中谁没有十几二十个幕僚,这些幕僚各有所长,平日里能帮助东主主理府务。
用到他们动脑筋的时候,能帮东主出主意,其实他们也已经成为一个群体,更是士子们上进无门时的又一个出路。
别看平日里,文人士子们鄙薄于幕僚之属,但真要能在权贵府中谋得一席之地,许多文人士子会毫不犹豫的入幕其中,再不提之前那些酸溜溜的话头。
而大秦很多地方官吏都非正途出身,而是各个府邸中的幕僚从属,也让这条捷径在读书人中间很有市场。
晋国公府的幕僚位置,是满长安的读书人都要羡慕的一个职位,大将军早已开府建牙,和其他文官府邸不同的是,入幕晋国公府,实际上便有了官职,在吏部也会留下记档,轻轻松松一步便跨入了品级行列。
虽然一定按武职来计,转职文官,要降等,但再降也降不出七品,甚至转头就能到地方任职,虽然肯定得不到一县主官的位置,但总归是有了官身,又可以以大将军门下自称,在宦途上有着旁人没有的便利。
就像大将军府中辞出来的几位幕僚一般,很快就都有了职位,或去河东。或去河中。倒霉点的。或者说晋国公府那边没打过什么招呼的,则去了西北。
但说起来,晋国公府幕僚选择极为苛刻严厉,至今晋国公府能数得上的幕僚,不出十数,可见,能入幕晋国公府那要看运气,也要看和大将军的缘分。
比如说大将军府司马。孙文通,那就是一个蜀中降臣,在大将军率军平蜀的时候遇到了此人,一直重用到现在,也不曾失宠。
又比如说掌握着晋国公府资财的李博文,这位曾落拓长安,以给青楼女子填词作赋为生,可以说是文人中的败类,士子中的耻辱,但途逢大将军出游。就稀里糊涂的入了大将军府,如今更是掌握着晋国公的度支重责。
南十八。贤相杨感府中幕僚,杨感辞官,转投大将军府。
陈常寿,身体虚弱,谁也不知其来历,只知道此人来自河内,好像突然间便出现在了大将军府中,很多人猜测,此人可能是大将军亲戚。
这几个人跟随大将军赵石日久,最少的便是孙文通,不过也足有十个年头了。
之后到是有那么几个人入了晋国公府,但不久就陆续辞出,被礼送了出来,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