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85(2/2)
赵石摇了摇头,“殿下有这样一个心意也就成了,所谓兵凶战危,说句不好听的话,咱们这些人,就是靠着杀人夺命吃饭的,殿下身份尊贵,还是离战阵远些的好。”
李珀又有点不满意,嘀咕了一句,“当年魏王殿下可是甘冒矢石,为国守边来着。”
崔晋这下忍不住了,连忙劝道:“还请殿下慎言,魏王和殿下怎好放在一起比较”
赵石也是嘿嘿一笑,心说,魏王吃了不少苦,却连皇位的边儿都没摸到,现在更是为了个儿子,弄的焦头烂额,这一辈子,就是一出悲剧。
可好,景兴皇帝的孙子,却在羡慕魏王的军旅生涯,嘿嘿,有趣有趣。
李珀也知自己失言,摆了摆手,讪讪一笑道:“多年前的事情了,说说又怎么了当年太宗世民,不也战功”
他这里越说越不像话,显然是喝的有点多了,李珀不怎善饮,东宫众人都晓得,只是不知道的是,太子殿下跟赵石饮酒,那是喝一次多一次,估计是见人家一杯接一杯的下肚,有些眼馋的缘故吧
崔晋这里急的嘴唇都哆嗦了,奈何旁边还有位晋国公,还别有用心的来了一句,“殿下雄心不小。”
只这一句,就差点没让崔晋心脏停了拍儿。
李珀小脸通红的点着头,“父皇也曾说过,没能亲眼见到大军进入兴庆城的景象,实乃平生憾事嗯,北边将有老师能不能知会木将军一声,让学生随军西进学生保证,绝不给木将军添麻烦。”
赵石听了,不由也咧了咧嘴,心道,还有其他麻烦比太子随军更大的吗若是有的话,怕是只能是御驾亲征了吧
他这里干脆的摇头,拒绝道:“这个可不成,枢密院的文书早已去了草原,允木将军便宜行事,我的话可没那么好使吧”
李珀失望的叹了口气,也觉自己这点心思有些可笑了,太子虽然尊贵,但远不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地步,即便是父皇,想要做什么,也会有这样那样的考量,不然的话,这一次远行,就不会是什么代天巡狩了,而将是御驾亲临才对。
小小的孩童,惆怅的望着车盖,这一副景象,落在旁边两人眼中,一个觉着今天总算见到了太子殿下孩子气的一面,一个则差点没乐出声儿来,你个毛孩子,装的有点过了啊我的小说将血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兴革
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将血更多支持
自太子召晋国公相谈甚欢后,一路上,但逢驿站,太子殿下便会召集随行群臣聚饮相谈,当然,能够在太子殿下礼遇,并谈笑无忌的人,无非就那么几位。
对几位中书老臣,太子更是迁就,路途之上,嘘寒问暖,可谓是无微不至。
但到了华阴县境,张光晋张老大人还是病了,虽然随行御医瞧过之后,也只是偶感风寒而已,但队伍还是在华银停留了下来。
三位随行的参知政事,数这位老大人年纪最大,其实很多人也都清楚,此次出行,其他两位老大人不好说,但张老大人,怕是在宦途之上走到头儿了。
至于为何是他,在朝野上下也不算什么秘密。
这位老大人不但党附李氏,而且之前上书言及大同边市,言辞过于激烈,大有倚老卖老之嫌。
向旁人倚老卖老也就罢了,向当今皇帝陛下卖老。。。。。嘿,说句犯忌讳的话,当今坐在龙椅之上的皇帝陛下,可从不是以仁孝之名治理天下的
用浅白些的话来说,就是张老大人一下碰到了石头上,虽然没碰的头破血流吧,但这一跤跌下去,也没有可能再爬起来了。
说起来,张老大人这病,也差不多就是心病闹的。自家之事。也心知肚明。加上另外两位参知政事陪绑,三个人凑一起,可着劲儿的发牢骚,这心情只有越加低落的份儿。
而且,护卫队伍的羽林军士,可以说是对朝堂上风吹草动最敏感的一群军人了,即便太子那边时常关照,但这些家伙观风望色。难免就有轻忽怠慢之意。
只要一两句传到这位老大人耳朵里,就能让这位脾气颇为暴躁的老大人堵上半天,加上旅途劳乏,还没离开长安多远,身子骨先就受不住了。
不管太子那边的虚情假意,反正赵石这里有点腻歪了,同时心里也是庆幸,不用跟着去大同,不然的话,今天你病了。明天我来接班,那么远的一段路。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头儿。
这个时候,他是断想不起来,这几位老大人能有此行,他可是罪魁祸首来的。
而到了华阴第二天,朝廷邸报追上了队伍,当晚,张光晋张老大人病重,其他两位老大人,也关闭房门,不见外客了。
其实邸报上所言之事很简单,新任吏部侍郎李士芳上书进言官制之事,头一条,就定死了官员任职年限的问题,而且矛头直指中书。
不提那些婉转的官样文章,核心处就一个,建议朝廷修改律条,将同门下平章事在位年限定在十二年,分为两个任期,一个任期六年,而中书的诸位参知政事以及六部尚书,也都没跑了,任期皆在十年之上。
这还不算,重要的是年龄还有上限,同门下平章事在六十五岁上,其他三品下官员,则是六十三岁上。
其实,这事早已有了风声,而且也不算稀奇,因为秦律中关于这个也多有叙述。
之前已经讲过,这里也不用赘述。
而这一次,明显不再是虚应故事罢了。
让人颇为震惊的是,看这时间就能明白,差不多应该是太子刚出京,这事就闹了起来,而等队伍到了华阴,邸报已经追了上来。
也就是说,皇帝陛下根本没怎么犹豫,甚至于可以想象,只是象征性的走了一下中书,就做出了决断。
当然,只要脑子不糊涂,就能看的清楚,这事不过是刚开始,后续还应该有许多相应的举措才对。
比如包括枢密院在内的各部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