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49(1/2)
d,名声也着实宣扬了出去,又能在长安立足,有的还当即获得了官职,这其中每一件,都是行医之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名医们心满意足,并期待着新的开始。
但光就此次杏林盛会的效果而言,其实只能算是马马虎虎。
参会的人太少,与会之人也无法做到毫不藏私,会后的交流更是几近于无,除了得到一些方子,记录了一些有价值的医术观点之外,并无多大收获。
也就更不用提什么改变观念这样的大题目了。
香侯府那边可能极为满意,但赵石连续十余日听了杏林之会的细节,便不再打算关注后续的事情了。
在他看来,这次杏林之会,也许是个好的开始,也许只是昙花一现,谁知道呢。
他现在也没那个闲心,去专注于打破一个行业局面这样的事情上。
所以说,一番花样下来,也许让长安上下,都觉得今年年末无比的新鲜,也许旁人会认为,香侯府和晋国公府这次出了大风头,邀到了不少好名声,但在赵石想来,除了造就了这些名医的名声之外,赵石还看不到多少真正的收益。
但他也明白,这必将又是个长远工夫,就像香侯府那边,已经开始在琢磨着,要举行下一届杏林会了。
香侯府的女人们到是想着投桃报李,回点什么给晋国公府这边。
但想来想去,一群女人不由气沮,拿得出手的东西还真想不起来。
这也是晋国公府的权势全面超越香侯府所致,只是女人们不太愿意承认而已。
最终,晋国公府算是享福了。
之后香侯府护卫晋国公府内宅的女卫增加了近一倍,女人们还在晋国公府中开设了学堂,专门教授晋国公府丫鬟,近侍等内宅下人们学识。
如此种种,不用一一赘述,而这架势,明显是把晋国公府内宅,当做自己家来经营了。
当赵石去到公主府的时候,靖佳公主就有点反酸的说了一句,不如把香侯府和晋国公府合为一处,岂非更加方便一些
实际上,说出这话的时候,靖佳公主兴致很不错。
因为又一件大事发生了,和公主府脱不开干系,也算是出了她一口恶气。
当然,这件事对朝廷来说可不光彩。
此时,杏林盛会也已结束,并迅速冷却了下来。
前年,有蜀中皇商张某暴毙于金州,经过近两年的探查,终于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出来。
刑部捕头终于“找到”了张某死后,立即失踪了的一个小妾以及跟随小妾一起失踪的账房先生。
于是,“大案”乍起。
茶商与光禄寺官员勾结,伪造账目,私吞皇供,谋取私财事,被刑部报上了中书。
然后迅速传入宫内,皇帝陛下震怒,接着便转大理寺以及御史台下的都察院。
风起于利州路,最终蔓延到了整个光禄寺。
户部立即派人封存了光禄寺往来账目,此时正值各地皇供入京,探查起来更为方便不假,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实际上,像光禄寺这样的地方,大家都心知肚明,再廉洁也廉洁不到哪里去。
不查则已,一查就都是窟窿。
和商人打交道的官员,自古以来,廉洁者能有几何
其实,这是双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用过于苛责官员有多贪婪,换句不好听的话,两边都不是好东西,狼狈为奸是早晚的事情。
本来,朝廷正处于动荡渐息之时,如今又起大案,对朝廷来说,并不是好事。
但若是案子出在光禄寺这样的衙门,却又两说。
这地方,皇亲国戚扎堆,皇帝陛下乐见其成,就算没这个案子,他也正打算寻他们麻烦呢
至于朝臣,很多人更是欢欣鼓舞,打下来一只两只皇亲国戚。。。。。。嗯,很不错的事情嘛,可以搞一搞。
上下隐隐有了共识,于是,大秦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次贪腐案,就此诞生。
户部很快就接管了光禄寺的各个职责,皇商们滞留京师待查,混乱之处,也很快被户部联合兵部刑部弹压了下去。
京师又热闹了起来,这回,杏林盛会不再是新鲜名词,而光禄寺三个字成了重点。
出人意料的是,首先遭了厄运的不是下面的小官儿,更非是那些战战兢兢的皇商。
第一个坏了事儿的却是“年轻有为”,堪堪就要接任光禄寺卿正的光禄寺少卿刘景尧刘。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大案二
权势地位越来越是稳固的晋国公赵石从来不以宽容闻名于世。
所以,光禄寺少卿刘大人是整整提防了两年,从蜀商张某在金州暴毙,一直到如今成武七年冬,刘大人从来没有放松过心里那根弦儿。
在光禄寺任事,更是兢兢业业,谨小慎微,这到也有好处,因为勤勉而又谨慎,很得上官赏识,很快,光禄寺卿的位置,就开始向他招手了。
刘大人有点踌躇满志,两年过去,那边并无什么太大的动静,看来当年的事情,没寻到他的头上,到了张某那里,也就断了。
要不然,以晋国公赵柱国的权势,想让他直接罢官不太容易,但给他找点麻烦,应该是轻而易举。
要不怎么说呢,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
那边没动静,他即日也将高升,虽然不能转任六部要职,有点遗憾,但怎么说,也算是一步迈进了朝廷大员的行列,就是权责有点小罢了,品级上到了,但和外朝重臣们相比,光禄寺明显不够看。
这么一来,刘大人又动了心思,照样对准的还是公主府。
因为晋国公府那边实在不好下手,朝野内外,现在多为赵柱国一党,让他有点无从着手之余,也有点心寒胆颤。
而公主府那里不一样,光禄寺是干什么的
皇家的事情,许多都要光禄寺来办,公主府无疑算是皇家一员,用点手段,就能沾上公主府的边儿。
不用说这手段有多隐秘。也不用提这手段有多阴狠。
最终的结果就是。把刘大人自己陷进去了。
这一次的报复。。。。。。没错。在刘景尧自己想来,就是报复,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报复来的这么快,而且这么的不留余地。
从蜀商张某那里,牵涉到光禄寺不说,还没等他缓过神儿来,京师这边的出了事儿。
有京师刘府总管。刘景尧最信任的人之一,到长安府衙出首,一棒子就把刘大人砸倒在地。
从刘府中搜出贡品虽然不多,价值最高的就是一些极品茶团,如果刘景尧亲自在那里,一定能认得出来,那是他派人送到公主府的东西,却是在自家被搜了出来。
人证物证都在,根本无法抵赖。
私吞皇供,只这一条。就够刘大人掉脑袋了,而且。从蜀商张某那边,刑部还给刘大人设了案卷。
贪渎之事,大秦不是没有,但来到光禄寺少卿这样的品级上,还是大秦开国以来头。
和科举案差不多,这次贪渎案也是突然爆发,事先好像没有一点征兆。
和科举案更像的其实是,两案发作,都有着必然的原因,过后想想,好像又都是顺理成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