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51(2/2)
河北,辽东,都是骑兵纵横来去的好地方。
不过,赵石还是摇头,只对他说了一句,“等等看吧,枢密使之位定下来,再谈其他。”
李刑有点不明白,这可是听了李之问那厮的话,才改了主意,但大帅的反应,可就不像李之问说的不太一样了。
他不敢问,就算他晋三品武职,与其他大将军并列,他也不敢在这位姑父面前有半点放肆。
因为赵石不但是他的姑父,还是他的恩师,对他又有简拔之恩,尤其重要的一点,在赵石麾下征战的将领,对大帅却都有着一种天然的敬畏。
还是李金花轻轻推了赵石一把,赵石才琢磨了一下,把话说的更明白了一些。
第一,如果去上党,那就一定是河中宣抚副使,天然的接任河中宣抚使的人选,这非常不妥,至于怎么个不妥法,赵石没说。
实际上,他虽然已经有意召杜山虎回京,但让李刑到上党接任,他却想也不曾想过,资历不足不说,对谁也都没有好处。
第二,去大同,大同那里有张锋聚,种怀玉两个人在,没李刑的位置,连张钰,赵幽燕这样的老人儿,都压着呢,何况是李刑
第三,他这里已经差不多有了决断,李刑等着便好,不须着急,而且,一定是个合适的位置。
赵石跟李刑说了不少,这完全是看在李金花的面子上,要不怎么说呢,女人的枕头风,是个男人你都躲不过。
李刑有这位姑姑在,其实没必要担心太多,这样一个优势,让他比张钰等人,总是能先走一步在前面。
李刑满意的走了,赵石这里也有点感叹世事无常,李家有了这么年轻的一位大将军,没有意外的话,又能风光上差不多二十年了。
他却是自动将自己过滤了出来,实际上,李氏一族虽说算是败在他这位女婿身上,但也正因为有他在,李氏才能安稳这么长时间,而且还有复起的希望。
李刑走后,第二日,宫中又传赵石入宫见驾。
赵石有点摸不着头脑,当然,这是相对而言,宫中传召晋国公入宫见驾,太正常不过,多杀国朝大事,都可能成为主题。
不过这次入宫,显然事情不小。
因为乾元殿中,不但同门下平章事周仿在,还有两位新晋的参知政事,还有皇帝陛下身边的近臣沈鹤,两位枢密副使,兵部尚书成峦。
这些人,除了负责记录的沈鹤之外,每一个都可以说是朝中重臣。
除了早朝的时候相聚在一起之外,上一次在乾元殿中聚的这么齐整,还是在成武五年定下伐夏战略的时候。
当然,那会要比这隆重的多,人也不太一样,比如同门下平章事的位子上还坐着李圃,枢密使是汪道存,兵部尚书的李承乾。
而现在,职位还是那些,人事上却已经面目全非了。
当赵石来到,见过皇帝陛下之后,又跟众人见礼已毕。
赵石也稍有忐忑,没什么消息传出去,不代表没大事发生,不然的话,这满殿群臣加在一起,差不多也能左右天下大局了。
不过很快,赵石便注意到了站在阶下的另外一位,一身白衣,虽然离着群臣老远,差不多缩在个角落里,但还是挺显眼。
一直低着头,看不清长什么模样,但赵石眼神不错,记性也好。
这位偶一抬头,就被他瞄了个正着,一看那双阴沉中带着点歹毒之意的眸子,赵石嘴角一翘,原来是他回来了。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殿议
李之问。
河东太原府人氏,算是金国降臣。
降秦之后,曾在河东宣抚使府入幕,后随大将军赵石北征草原,任随军书记。
当鞑靼乃蛮诸部归附,大军回转之际,此人自请留在草原,此后数载,游历北方草原诸部,足迹几乎遍布漠南漠北各处。
大秦成武七年春,随木华黎讨伐不亦鲁黑汗部。
大秦成武七年动,此人终于来到了大秦京师长安。
传奇的人生,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毫无疑问,赵石很欣赏这个人。
不论此人才干品性如何,这人的韧性,毅力,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儿,都让人不得不心生佩服之意。
看到这个人出现在乾元殿中,那么皇帝陛下此次召集几位重臣到来,为的是哪般差不多也就清楚了。
唯一让赵石有点恼火的是,李之问来到京师,李刑那厮竟然没跟他说一声。
做事还能靠谱一点吗赵石暗骂了一句。
不算冤枉李刑,和他的祖辈比起来,李刑的心思确实过于简单了些,除了领兵征战以外,旁顾不多,标准的军人模样。
李之问曾献平胡策,在草原游荡数载,为的其实还是这个。
这样的人,在文人中可谓绝无仅有。
赵石不由有些期待,这次李之问能带来什么。
实际上,李之问入宫已有两日,用一句冠冕堂皇的话来说。陛下待之甚厚。
不过。这人穿着一身白衣入宫。多少有点侨情,他身上是有大秦官职的,算不得布衣百姓。
文人们口中的布衣卿相,不是没有,但绝对不会和朝中重臣混为一谈,无论见识还是权柄,都无法跟朝中大臣相提并论,总的来说。没那么神奇。
像李之问这样的例子,都非常罕见,就更不要说布衣卿相了。
那样的人,赵石到勉强算是见到过一位,就是当年在景王府中给他和成武皇帝授课的陈老先生。
也许,当年他会觉得这位老先生很神秘,但到了如今再想,也就那么回事了,幕僚之属,就算是皇帝的幕僚。也还是幕僚,上不了台面。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白身书生,到底不过是文人们的意淫想象罢了。
试想一下,皇帝不听朝中重臣之言,而纳幕僚之语,那是怎样一个可怕的情景。
殿中很安静,在座的都是大秦重臣,各有威势,不会在皇帝面前行那窃窃私语之事,正襟危坐之下,殿中空气都好像凝滞了下来。
赵石入座之后,气氛略有松动。
种燧和张承都颔首示意,赵石回京已差不多两个月了,这还是三位枢密副使头一次碰面。
两人心里面怕不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就算是他们自己,也都明白,赵石避而不见,不是自己有意于枢密使之位,就是不想掺和此事了。
当然,应是以后者居多,他们都还有机会。
赵石到了,人也齐了。
毕竟,像赵石这么自由,可以在自家府中等到陛下传召的人并不多。
议的第一件事,就是西辽。
西辽有称臣之意,这可以说,是继吐蕃之后,第二个明确表达想要向大秦称臣的意图的国家。
没错,就是国家,草原诸部,无论强大还是弱小,却都没有立国,和西辽有本质的区别。
即使是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