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将血 > 分节阅读 1156

分节阅读 1156(2/2)

目录

文字之后,便是货币,用这个时代的话说,就是银钱。

李之问认为,草原人崇尚贸易,对商人之尊重,绝非汉家可比。

但他们的交易手段,却极其落后,多数都是以物易物,即便是西域各国的金沙,在草原上也不能流通。

若大秦制钱,能得胡人诸部认同,得以在草原流转通用,也许,日后稍许金银,便胜却数万雄兵。

这不是李之问在开玩笑,他举了几个例子。。

最有力的一个就是,假设大秦制钱通行于草原,那么,但有不臣,只需战前以金银买其牛羊,也许,不用出兵,几个冬天过后,这个部落也就自然而然的消亡于草原之上了。

在赵石看来,几个例子虽然都不很恰当,但也可以称之为远见卓识了。

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敌国命脉,话费少许,收益却是可观。

赵石暗自叹息,李之问果然没有白费了这几年光阴,其人之见识,胜却无数饱读之人。

就算是他,这些年来,也只专心于兵戈之事,没有虑及于此,却是浪费了老天爷的不少恩赐。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些手段,事先若没人提及,让他想上几天几夜,也不一定能够想得到。。。。。。

事后诸葛,人人做得,但能超前一步的人,却没几个,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文字,金钱,然后是什么呢

李之问以为,然后就是通婚,但赵石一看就明白,与其说是汉胡通婚,不如说是移民。

到了这里,反而没什么好说的了。

在这个上面,李之问的经验来源于秦军北征草原时,见到的胡人对人口的热衷,以及胡人风俗的开放。

他觉得,教导胡人耕种,恐怕很难,但草原上的土地,却并非不能种出粮食。

这样一来,也就清楚他想说什么了,最终解决之道,必然是移民。

胡汉血脉的交融,在历史上并非没有,但向来激烈而残酷,轻描淡写的两个字,意味着许许多多人的血泪。

赵石认为,在这个上面,李之问所言,乏善可陈,李之问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像之前那些一样,说的那么真切,而是做出了试试探探的诱导。

靖胡之策,共此四篇。

每一篇都意味深远,在赵石看来,凭此,也足以流芳百世了。

他几乎推翻了之前的平胡诸策,重起炉灶,却更具野心,也更具全局性。

这里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有许多细节处,可以完善,可行与不可行之处,也同样众多。

李之问毕竟只是一个人,见识确属难得,但以一人之见,能够左右朝纲者,自古以来就那么几位。

李。差的还远。

作为大秦朝中,最熟悉北方诸部胡人的人,赵石已经准备好接受皇帝陛下的问询。

但有人比他先行了一步。

十月间,同门下平章事周仿上“谏陛下胡事疏”,其实说的便是李之问所上之靖胡策。。

周仿曰:“前朝太宗世民曾言,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始皇,汉武二帝,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几绝国祚。。。。。而今陛下怀长雄之心,行再辟之智,欲效秦皇汉武耶或得唐宗之业乎”

开宗明义,却没一个字提及靖胡策,甚至连胡虏二字都不曾言及,但明明白白,却指向靖胡策。

因为秦皇汉武二帝,都有扫平匈奴之功,他们在胡事上的作为,多为后世王朝所效仿。

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灭亡了至今草原上出现的,疆域最为庞大,也最为强盛的突厥大帝国。。。

这几位帝王,都乃千古明君,周仿的言外之意,不用细想,也能明白个七八分。

后面周仿所述,也证明了这一点。

始皇暴虐,最为人诟病的一点,除了其他种种,最重要的便是不恤民力,移民,就是始皇帝不恤民力最有力的旁证之一。

当然,如果将其称之为功绩,也不是不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轻松

二更了,求点月票。

始皇帝的功绩,包括南击百越,北驱匈奴。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前秦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

始皇帝的残暴之处在于,他对人力的运用毫无节制,无论是建万里长城,修建道路宫室,以及南北移民,都证明了这一点。

他用人命和鲜血,铸就了前秦的辉煌,同时,也为混一天下的前秦埋下了祸根。

汉武帝,同样是一位伟大的君王。

之所以人们将其与秦皇并列,却非其他原因,因为他同样修建完善了汉家长城,而且,对匈奴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他的功绩,实际上比不得始皇帝,能与始皇帝比肩者,其实只有一样,就是狠绝的心性。

为了能够消灭匈奴,几乎榨干了大汉国力。

辉煌的军事胜利背后,满是汉家百姓的血泪。

在这个时代,对于始皇帝以及汉武帝两位帝王的评价,和后世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们的功绩和他们的残暴,同样著名于世。

文臣们一旦在表章中提起他们,多数属于劝谏的性质,很少有例外。

像周仿上书,便是如此。

他推崇的,是唐太宗李

虽说,上疏当中,言辞极尽委婉之能事,但还是将自己的主张说的很明白。

他不赞成靖胡之策中的移民这一篇,也对皇帝陛下在此时如此看重外邦之事,有着。

他认为。中原未定。不应本末倒置。过于侧重于胡事。

不过,他对靖胡之策中的其他几策,也表示了肯定之意,而且,对文字和银钱流通之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不论其他人怎么看,有何不同政见,实际上。这位同门下平章事,中书之首,都可以算得上是尽职尽责。

此书一上,随即在早朝中同李之问所献之靖胡之策一同,宣之于廷臣。

一时间,上书言事者多,同时也让这两篇勉强算是相辅相成的文章,成为成武一朝,最重要的对胡策略。

后面再有人言及胡事,多要引用这两位所述。顺便,让周仿。李之问之名,传于天下。

名留青史,就是这么简单。

随后,皇帝陛下下旨嘉赏两人,对两人所言,表示了肯定。

周仿在中书的位置,一下便稳固了起来,因为他确实是站在文臣的角度上,来看待国朝政事的,这样的认同,让他的同门下平章事之职,显得实至名归。

而李之问同样声名鹊起,晋身从六品鸿胪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