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崇祯盛世 > 分节阅读 488

分节阅读 488(2/2)

目录

崇祯皇帝朱由检指着地图道,“打下北九州,整个九州岛就都在大军的掌握之中了,这次的目的就是要将日本的金钱和粮食都打出来,朕已经让范景文准备将陕西和山西的难民都往日本和朝鲜迁移,我们的国力,目前不足以支撑吃掉整个日本,日本人跟朝鲜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而此时如果大军全部登陆朝鲜,歼灭日本人出兵朝鲜的全部军队,赶走皇太极,这些的问题都不是很大,但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情况下,对帝国的整体利益没有多少好处,关键是朝鲜贫瘠,拿不出粮食了被日本人占了南部,被皇太极占了北部,该运走的东西,恐怕早就运走了,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其实,杨嗣昌,陈奇瑜和陈新甲都已经明白了皇帝的用意,但是听皇上亲口说出来,还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如此的大纵深战略,即便是成吉思汗手里,都想不出来吧

打蛇打七寸,日本人的七寸就是长崎和北九州。长崎是重要港口城市,而北九州是连接本岛和九州岛的要冲,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令制国时期,现在的门司区、小仓北区、小仓南区以及八幡东区的东半侧属于丰前国企救郡,八幡东区的

北九州市在日本福冈县的位置西半部与、八幡西区、若松区、户畑区则属于筑前国远贺郡与鞍手郡。1871年8月29日废藩置县时,丰前国改设为小仓县,筑前国改设为福冈县;直到1876年8月21日进行府县合并,属于小仓县的这些地区才被并入福冈县。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此地从过去一直是军事上的要冲,早在8世纪的藤原广嗣之乱,广嗣与政府军就曾于此作战,12世纪的源平合战,也在此进行了坛之浦之战。

在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中,绝不会将日本人当成是一堆稻草人,经历太多次跟日本人的交道之后,朱由检当然比任何人都清楚倭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是一个有军国主义历史的国家。

军国主义,即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将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及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这样的国家,是绝对不会随便被人征服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来日本之前,就曾经设想过自己要用什么线路对待日本人,在想了之后,他决定还是用大屠杀,一个不留,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统统不留,在朱由检的记忆中,日本人就是恶心的代名词,民族永远的仇恨点。不讨厌日本人的中国人,可以说不是中国人,更不要说朱由检是大明的皇帝。

望着岸边的渔船军舰,很显然,这些人都不知道这些大明水师要做什么完全是一种无防备的状态,大明并没有正式的对日本宣战。

第1006章自尊心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前往北九州的航线中,很清楚自己目前处于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上面

他在走的就是接近于军国主义的道路,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在大明实行整风运动升级版的原因,他的整风运动,从根本上说,还不仅仅就是推行要达到巅峰般的个人崇拜,更是要压制人性的自由,中国人却礼仪,说是儒教统治,但是几千年下来,儒教的礼仪都被扔光了,礼法不行,道德沦丧,爱逞口舌之争的人太多,这就是大明的现状

朱由检就是要用实行军阀独裁和侵略扩张的思想和政策来统治全国。

虽然和民族的个性不符合,但不如此的话,又如何挽救帝国危在旦夕的命运他的工业化进程,如果不靠战争去带动,那些工业产品造出来自己看啊

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营销,世界各地都以温饱和掠夺为主,人类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掠夺的世界,这贯穿于整个历史的始末。

对内镇压反战革命运动,宣传极端的民族主义,对外则穷兵黩武,进行国土扩张;经济以军事发展为目标,由政府补贴军需,带动重工业发展迅速;并以战争实利再扩军;人民被要求向国家无私奉献,私权、人权、言论自由受到压抑;政治上实行集权制,议会及司法机构无法有效制衡政府;全部都有。全部都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陪衬内阁要职由军人担任;教育以军事训练、仇外主义、自我民族优越作为自幼养成的教材;人民日常生活常受军事上的动员与干涉。建筑与公共设施广泛地要塞化。普遍行征兵制。役期长,军籍不分男女一概登录,必要时会征收未达役龄的少年进入军中作战或任务;歌颂军人贡献,尊崇军人的社会地位,甚至在历史、考古、宗教、文学、艺术等层面美化军人和战争;外交多以军事优势欺凌邻近地区,以谋求实利和国际地位;政府吹嘘侵略掠夺后的利益,激发人民对战争的热情,以确保民意对战争的支持。

军国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对和平的否认。坚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认为战争本身是美好和令人神往的。

军国主义的行为体现为某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军事化,以及对外奉行侵略扩张的政策。在军国主义国家,战争成为国家的主要目的。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对外掠夺和扩张。近代的表现主要为德国和日本。

普鲁士由小而大,由弱而强,还因为它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即位时正值三十年战争,勃兰登堡被瑞典军占领。他亲身体会到军队为立国之本,因此他决定向瑞典学习,建立一支常备军。1653年,他与容克贵族达成协议:允许容克对农民行使警察权和裁判权;容克则同意选帝侯征收“军事税”。以便创立常备军。在这个协议中,选帝侯也同意让容克担任常备军的军官。从此以后。容克就与普鲁士军队结成不解之缘。从腓特烈威廉以来,普鲁士国家就变成一架强大的军事机器。到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时期,普鲁士军队的数目几乎增加了一倍,达85460人,相当于全国居民的4。在全欧,普鲁士在人口方面占第13位,但是其军队的数目却占第4位,国家财政收入的34都用在军事上。在军队中实行盲目服从,容克出身的军官可以任意鞭挞士卒,有些士卒往往因不堪军官的虐待而自杀。平时军纪甚严,但是一到战时,军官却纵容士兵烧杀掠夺。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是与容克阶级紧密相联的。容克阶级积极支持军国主义政策,这是因为这个政策给他们带来许多利益:第一,实行军国主义及侵略扩张,他们就可以获得新的地产。第二,随着国家领士的扩张,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扩充起来,这就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当官机会。第三,加强军事力量,也相应地增加了军官的数目从而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军官职位。

容克阶级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他们的经济力量是建立在农奴制上面的。德意志的“农奴制第二版”在普鲁士表现得最为突出。从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期,普鲁士,特别是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农民又农牧化了。他们完全被束缚在土地上,并且被迫向地主提供劳役地租及代役租。农奴每周要在领主的土地上劳动46天。1710年一个官员在报告中写道:“地租、劳役、租税、士兵驻扎和贡赋等经常增加,人民很难维持下去;农奴一直很穷而且越来越穷,一如既往,最后他们无可奈何只好逃跑”

普鲁士的官僚系统也是靠军队的力量建立起来的。本来普鲁士一些地区的征税权掌握在各领地的等级会议手中,但是腓特烈,威廉却靠武力征税。他曾派军队以武力相威胁,迫使克列夫兹和马尔克接受了新税。接着,他把这种新税变成事实上的永久性税收,从而剥夺等级会议最主要的职权收税权。最后,由于各地税款主要用于军队开支,他就把税收事务交给军方去办,为此组建军事总部,下面设军事财务处,向各地派遣军官,负责征税。这些军官用军事命令的方式进行工作,很快把工作范围扩展到整个经济领域,并把各地原有的行政机构排挤到一边,其中包括各领地等级会议和市镇自治当局。通过军事总部,腓特烈威廉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官僚行政系统,而这个系统的灵魂是军队。1723年他设立直属国王的“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总管理处”,作为管理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这位“军曹国王”用管理军队的方法管理国家,认为君主最懂得他的人民需要什么。他曾说:“朕乃君主,故可为所欲为。”在他的统治下普鲁士发展成高度集权的国家,军营式的纪律与等级制度支配整个社会生活。所谓的“普鲁士精神”到这时已完全成形了,它的公式是主义加上军国主义。

1740年腓特烈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