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替明 > 分节阅读 266

分节阅读 266(2/2)

目录

眼下这个情况,既然自己不可能用举国之兵去远征叫天军。那为什么不用最快的速度去吃掉明国,把明国庞大的人力、物力化为己用。如此一来,自己那还用担心损失过多而畏手畏脚呢

皇太极越想越有必要,眼下这情况,宁可吃撑了也不能让叫天军的发展赶到大清的前头去。如此看来。得改下策略,今年冬天必须咬咬牙挨过去才行。

在原本的计划中,因为大清国力贫瘠,今年冬天的情况不容乐观。而大清又新成立,皇太极想着有必要鼓励下士气,从明国身上捞一笔钱粮过来才行。

可要是想一口吃一个胖子,就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幸亏那少年天子性子冲动,被文臣一忽悠,就想来个天子守国门,把自己置于如此危险之地。

想到这里。皇太极在心中暗自感慨一声,真是天助朕也

他原本就有过想法,如今在仔细考虑了一会,便向边上站着,大气不敢喘的宦官吩咐道:“传东江镇诸将即可前来见朕”

在皇太极紧锣密鼓地开始部署针对明国的灭国行动时,明国的朝堂上也乱成了一锅粥。虽然此时和叫天军和建虏没有交战,但朝中的口水战就没停过。

总得来说,一方是以周延儒这个首辅为首的朝廷高官们,另外一方是不得要缺的官吏们,包括一些清流。争论的焦点是有关中原百姓的生死存亡。

如果用后世简单点的话来说,就是在野党攻击执政党罔顾民生,不知道休养生息,安抚百姓。以致兵祸大于匪患,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如此下去,不要多久,恐怕国将不国。皇帝陛下必须严惩当政之人,还百姓一个公道,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而执政党则反驳他们危言耸听。辩解那些被勤王军剿灭的都是流贼,是为祸地方的贼人。勤王军没有军饷,一边要严防建虏,一边又要剿匪,为安定天下而到处奔波,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们如此攻击,安得是什么心,难道要让建虏打进京师,让流贼蔓延到全天下么

这个争论,咋一看好像在野党是正义的,但实际上朝中诸位官吏都心知肚明,他们只是借助这个理由,妄想扳倒占据高位的对手,从而取而代之。否则的话,也不会只是在京师打打嘴仗,而没有去地方上有点实际行动来缓解民生。

处于争论中心的崇祯皇帝,他虽然多少有点知道勤王军去剿匪不会很干净,可他并不是很在乎。眼下的他,在乎的是要安定军心,防范建虏打到京师来,甚至最好是勤王军能反攻,夺回山海关,收复辽东失地。还有,最好再把叫天军也干掉。这些,才是头等大事。

虽然在野党那边是站在道德高点,掌握着大义。但崇祯皇帝明白周延儒、孙承宗等人的苦心,知道他们维持目前的局势不容易。如果离开了他们,万一建虏又打来怎么办

因此,崇祯皇帝的心思,还是想着法子要保住这些在干实事的朝廷重臣。只有江山稳固的前提下,再来徐徐图民生,这才是王道。

可没想到,崇祯皇帝的这个想法,被建虏的一封国书给改变了。

原本朝廷上下都有点担心,怕建虏到了深秋,就会发起战事。那样一来的话,能不能打赢先不说,光是军需开支的费用,就会激增,朝廷根本就没有负担的能力。

因此,在野党虽然嗓门大,不过终归还是有点顾忌的。但当他们听到建虏来了一份国书,竟然很谦卑地表明他们大清帝国只是大明帝国的附属,如果上国能救济一份粮食,让他们渡过冬天的话,他们可以降帝国为藩国,大清皇帝改为大清国王,一如朝鲜一般称为大明帝国的藩属,替大明镇守东北。

建虏竟然如此识相,让明国君臣都松了口气。不过如此一来,朝中原本有点顾忌的口水战,一下便爆发了出来,直接激烈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

s:我家妞今天第一天去上托班,算是解放老婆了,也算是间接解放我了,哦也

596复社

不过再怎么口水战,有一点是无论如何都跑不掉的。那就是扳倒,甚至除掉竞争对手都要通过大明最高统治者,崇祯皇帝的手。

正因如此,崇祯皇帝的耳边,几乎是无时无刻都有人给他灌输他们想灌输的内容,说这个道那个,理由一堆一堆的。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谁都能拿出一些对方的黑材料。

如果一个人的耳朵边时刻都有一只苍蝇在嗡嗡嗡,不,是一群,一群苍蝇在嗡嗡嗡。而且这些苍蝇还不是一般的苍蝇,都是有文化有水平擅长忽悠,嘴皮子一流的苍蝇,就算再沉稳的人,恐怕也会被说得心浮气躁,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力。

如果是一般情况下,一般皇帝可能会把这些事情先撂到一边不处理,对于那些苍蝇也可以避而不见,躲在后宫先落个清静醒醒脑子再说。

可崇祯皇帝却又不是一般的皇帝,他一心急于挽大厦之将倾,中兴大明,为此晚睡早起,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政事上。让他避在后宫静静心,这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偏偏他以前只是一个藩王,虽说不至于没文化不识字,可让他去对付、去分辨那些成精了的苍蝇,哪些是真正公忠体国、一心为国为民,哪些是夹带私心、一心只想往上爬而后为自己、为家族谋福利,还真是难为了他。

要说崇祯皇帝不聪明吧,这也不是。在有目标的情况下,比如知道魏忠贤是他敌人的时候,他知道怎么对付。但眼下这种情况,他还硬着头皮上,最终倒霉的,还终归是他自己,还有他的大明江山和天下无辜的老百姓。

在这场口水战中,担任兵部尚书的张凤翼首先顶不住,为勤王军的事情背锅而去职。并永不录用离开朝堂。

勤王军的统帅孙承宗是一个有本事,又有眼色的老人,他知道自己在这场口水战中肯定躲不开,干脆自己上书说年事已大。对于兵事力不从心,要求告老还乡。

不过他一直在对抗建虏的第一线,又在军中威望很高,崇祯皇帝虽然被忽悠,却多少还是认识一点的。一直留中不处理。

而大明首辅周延儒作为主要的当政者,自然也是斗争的焦点。不过他却在这场口水战中一直坚挺着,底下的官员被处理了不少,他还是没事。

这一切,不但是他在朝中有同盟,更因为他有一个好学生,崇祯四年进士,授庶吉士的张溥。

这个张溥,有另外一重身份,就是明末最为有名的复社领袖之一。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凭借着复社,拉帮结派,使得官宦子弟莫不以进复社为荣。张溥以此为基础,运用他的影响力,甚至达到了左右最为科举的程度,被人称为“民间皇帝”。

此时的复社,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初步显露出了狰狞,让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