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5(2/2)
听了梁啸的话,刘安非常满意,抚着胡须,得意洋洋的笑道:“如此说来,臣总算能为陛下出一点力了。来人,抬上来。”
两个郎官抬上一只描龙绘凤的箱子,放在天子面前。天子很意外,让严助上前打开箱子。箱子打开的那一刹那,天子大喜,如释重负。箱子里面是一只只锦盒,每只锦盒里都有一只做工考究的千里眼。粗粗一看,至少有二十只。
“王叔,你这是”天子开心得都说不出话来了。
“陛下欲征伐匈奴,臣愧不能荷戟乘马,只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三十只千里眼便是臣的一片心意,希望能助前线将士一臂之力。”
“这可太好了,太好了。”天子笑得合不拢嘴。“王叔,你这可是帮了大忙啊。”
刘安笑道:“臣等称藩边疆,原本就是为国辅卫。如今淮南已是内国,无外敌之忧,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为朝廷分忧。臣于诸王最为年长,自当为诸王做个榜样,还望陛下给臣这个机会。”
天子大笑。刘安不仅给他送来了三十只千里眼,解决了燃眉之急,还愿意代他号召诸王支持朝廷征伐匈奴,可真是太识趣了。如果诸王都能像他一样慷慨解囊,他就更有底气。就算不肯帮忙,只要他们不拦着,这件事也会顺利很多。
天子看着刘安,越看越开心。众志成城,连刘安这样的宗室老臣都支持我,匈奴可灭。
这便是民心天意。
天子斜睨了梁啸一眼,会心而笑。梁啸一脸茫然,陪着干笑了两声。
第385章伯鸣
刘安虽然与天子在理念上有分歧,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之间并没有撕破脸。天子敬刘安为王叔,欣赏他的才学,刘安也表现得像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者,新书一出来,就忙不迭的给天子送来,就算是提意见也有礼有节,从不红脸。
今天刘安主动帮忙,天子更加高兴,两人说得亲热,旁边的人看得舒心。
刘安提到了刘陵改进琉璃的辛苦,当初还抱怨刘陵受人蛊惑,将大批的钱财浪费在琉璃这件事上,现在才意识到自己太书生气了。编了几十万字的书,花掉的钱不知是研制千里眼的多少倍,作用却不如千里眼实在。他决定转变观念,加入对道术研究的投入,争取多研制一些像千里眼这样实用的东西,助陛下一臂之力。
天子非常满意。考工室一个多月的研制,不知道浪费了多少钱,他正后悔呢。刘安愿意投入,等于给了他一个台阶下,他何乐而不为。听得刘安抱怨,他还着意安慰了几句。
刘安又说道,他现在有一个愿意,想结合淮南王府与宫里的藏书,互相比对,对世传的古书做一番甄别校雠。自从朝廷除挟书律之后,越来越多的古书出现,学者真伪难辨,各执已见,甚至有刻意伪造,托古人之名妖言惑众。他愿以余生校书,为世人留下一些可信的典籍,不至于为人所误。
天子沉吟了许久,没有立刻答应。他知道,刘安这是有所指,所谓刻意伪造,托古人之名妖言惑众,恐怕就是指董仲舒。不过,他也无法拒绝。一来刘安的理由很正当,二来刘安刚刚给他献了千里眼,他也不能不给刘安面子。
再说了,以刘安学术修养之深厚。以淮南王府藏书之丰富,就算天子不答应,他自己也能做。
天子含含糊糊的说再研究,便转换了话题。与刘安说起了黄白之术。刘安曾经献书天子,专门讲黄白之术。两人在这方面有共同语言。
谈了半天,送走了刘安,天子看着满满一箱子的千里眼,喜上眉梢。
“你们说。我应该答应淮南王校书的请求吗”
严助、吾丘寿王各抒已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论不下。梁啸一直没吭声,拿起千里眼,一一试验。这些千里眼应该是改进后的产品,比他手中的千里眼成像效果要好得多。虽然图像还是有一些变形,但基本能看清轮廓了。
“梁啸,你觉得呢”
梁啸放下千里眼,拱手施礼。“陛下。臣觉得事是好事,不过,眼下不宜施行。”
天子很意外。在他看来,梁啸和淮南翁主走得那么近,他应该支持淮南王才对。“为何”
“校书的确有助于辨别真伪,以正视听。不过,古人怎么说,终究只是一个参考,真正的学问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譬如臣”
“哈哈”天子忍不住笑了,转身严助等人说道:“又要拿他的射艺做比喻。”
严助也笑道:“陛下。梁君侯是武人,射艺是他建功立业的本事,自然要常提的。”
众人大笑。梁啸也不在乎,接着说道:“臣以为。习射的关键在持之以恒。若是观而不习,徒好文字,就算背得所有古人的射艺,又能如何”
天子微微颌首。他明白了梁啸的意思。道固然重要,但是术更不可少。要解决实际的问题,还得把精力放在实处。校书是一项大事。也要耗费很多资源,在对匈战事即将拉开大幕的时候,的确不宜在这些事上耗费太多精力。
淮南王愿意做,那就让他做,朝廷可以让他来查书,却不能大张旗鼓的主持。
“你最近学问进展如何”
“臣日夜苦练射艺,哪有时间读书。”梁啸挠挠头。“请陛下再给臣三五年时间,待击溃匈奴主力,打通西域,封万户侯,再回来读书。那时候臣尚未而立,还有大把的时间做学问。”
“你啊”天子无可奈何的摇了摇头。“好吧,再给你三五年时间,希望到了那时,你不要再找别的理由来推脱。不读书,终究是一武夫,粗重少文,难当大任。”
梁啸大喜,连忙答应。“唯”
天子虽然没有同意刘安校书的提议,刘安却依然干劲十足。他向诸王发出倡议,要求诸王潜心学问,力所能及的做一些事,为朝廷分忧。朝廷分封诸王的目的就是为朝廷分忧,藩卫皇室。在边的可以提供战士、武器,不在边的也可以做一些事,再不济,捐一些钱粮也是好的。
诸王反应不一。有自告奋勇,愿意亲率勇士,从军杀敌的,如江都王刘非;也有捐钱捐物的,如河间王刘德;但更多的却是装聋作哑,虚言应付。
不过,天子对刘安的态度非常满意,好感度直线上升。他下诏赏赐增邑,又赐几杖,格外恩宠。刘安风头一时无俩,淮南邸高朋满座,足以和广川邸抗衡。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开始。
从一开始,董仲舒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