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44(2/2)
李秋水道:“祸水就祸水。你又能奈我何”
“我还能跑”
“那我还能追呢”
两人一阵追追闹闹,一直到了嵩山脚下,方才停住步子,相视一笑。
风萧萧看着李秋水红彤彤的笑颜,觉得甚是可人,忽然心惊,才发现相处了这些日子,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之间原有的隔阂,已经消散殆尽了。
“诶,我问你,你为何非要跑到嵩山来”,李秋水拍着胸脯,喘着气问道。
风萧萧沉默一下,道:“来杀人。”
李秋水微一叹气,道:“每次见你,你都在杀人,难道真无别的事可做了么”
风萧萧“哦”了一声,道:“与你一见之后,我可只杀过慕容博一人,你还见过哪次”
李秋水笑道:“杀人和杀死人并不一样,第一次见你,你在太湖船上杀人,第二次见你杀人,是在曼陀山庄的后院,虽然这两次都没死人,可并不代表你不打算杀啊而且虽然我没亲眼看见,却也知慕容博最终还是死于你手。”
风萧萧道:“你是在说我嗜杀么”
李秋水摇头微笑道:“我一直浑浑噩噩,想不明白很多事,但清楚你并非嗜杀之人,慕容复不就被你放过了么,你所杀之人,想来必有取死之处。”
风萧萧深看了她一眼,淡淡道:“或许吧”
李秋水仍旧面带微笑,笑容却已经有些勉强。
风萧萧鼻子里轻哼了一声,低下头晃了晃。
这么长时间,他总算找到了李秋水的破绽,这女人强行解释,更像是在掩饰,其实并没有失忆,一切全是装出来的。
不过风萧萧并不打算揭破,因为他刚刚才放下了戒备之心,没想到李秋水竟然也放下了戒备之心,将他当成了亲近人,否则才不会露出如此肤浅的破绽。
这让他有些好想,又有些安慰。
李秋水双颊突然烫红如血,怔怔发呆。
她想到了雪山一战,两人拼命鏖斗,几乎同归于尽,末了一齐被雪崩所困,紧贴着挤压到了一起。
风萧萧不知为何突然兽欲大发,将要侵犯于她,无奈之下,只得帮风萧萧发泄,算是保全了身子,可那时她刚知自己的丈夫去世不久
其中的羞愧,自是难以言表,只得假装失忆,否则打又打不过,杀又杀不了,她根本不知该以何等面目来面对风萧萧。
没错,其实她从头到尾,根本没曾失忆过,直到被擒灵鹫宫,让精明透顶的巫行云瞧出了破绽。
本以为师姐绝不会放过她,哪知巫行云问出缘由后,非但不杀她,反而破口大骂风萧萧,甚至治好了她的毁容,还回了一身的功力。
只有一个要求,让她在今年八月十五之前赶回中原,找到风萧萧,并且杀了他。
可不知怎么,她掷向风萧萧的那块石头,始终没有射去,借口是为了救自己的女儿,在心底聊以安慰。
却又像着了魔似的,见风萧萧落水危难之际,鬼使神差的反倒救了他一命,甚至不惜以嘴渡气
这一切的一切,风萧萧都全然不知,盘算着好歹李秋水不像有恶意,反而像是有难言之隐,毕竟是他的救民恩人,能忍就忍吧总不能忘恩负义。未完待续。。
s:
李秋水羞红着脸道:“我都快要脱光了,你们怎么还不打赏”
第一百三十五章逍遥之徒
风萧萧和李秋水各怀心思,谁也没注意到对方的异常神情,沉默的走了一段,听见前方道上远远传来一阵嘈杂。
“是丐帮的人。”,风萧萧定神看了看,自言自语道:“离八月十五少林大会还差一月有余,他们来这么早干什么莫非发生了什么变故”
这一切都是出自他的设计,届时不光是丐帮会来嵩山兴师问罪,巫行云将带着灵鹫宫诸人,三十六洞、七十二岛的豪杰,逍遥派苏星河也会携弟子前来助拳,还有不平道人和卓不凡这两名高手,这些人全会齐聚在此,听他号令,一同向少林发难。
这是一股极其庞大的力量,足以与少林正面一战,不由得他们不仔细思量,好好考虑闹翻之后的后果。
丐帮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虽然他们高手不多,弟子却多不胜数,是一块极重的砝码,不容有失。
风萧萧思量了一阵,向李秋水道:“我们快走几步,先绕到前面山口等待,好听听那些乞丐在说些什么。”
李秋水“啊”了一声,旋即说“好”。
风萧萧领着她窜进了道旁的林中,快行不久,忽然缓步,叫道:“谁在那里出来”
“哈哈,小兄弟,好久不见”,一个黑衣蒙面人突然闪出,立到了对面。
风萧萧神情一松,笑道:“原来是你啊确实好久不见了。”,心下却想道:“萧远山是怎么找到我的”
萧远山明显看出了他的心中所想,道:“我已经在这儿等你很久了。刚才远远见你进林,就跟着进来了。”
“等我”。风萧萧微笑道:“咱们非亲非故,也非好友。你等我做什么”
“信阳城外古树林,丐帮大智分舵字舵主以下,一百余人尽死于少林大金刚拳下。”,萧远山语气颇为愉悦,朗声道:“出了这么大事,我料定你一定会来少林,自得到消息那日起,我便日日守在这山口前,只为等你。”
风萧萧干咳了一声。道:“这事闹的颇大,我倒也听人提起过,不过我一个局外人,只是呆得闷了,想过来凑凑热闹而已。”
萧远山目光在李秋水的脸上转了一转,道:“嘿嘿,自然是凑个热闹,看来老弟不甘寂寞,也是同道中人呐”
他见风萧萧不愿承认。便知与李秋水并不是一路人,也就顺着风萧萧的话语接了下去。
“好说,好说”,风萧萧一拱手。道:“如无他事,晚辈这就走了。”
萧远山摇头道:“与老弟多日不见,甚是想念。不如寻处僻静所在,咱们单独叙叙旧如何”
“不必了”。李秋水何等聪明,只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