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7(2/2)
“试过,一头牛可轻松拉动。”袁让得意满满的说道,作为总指挥,又是喝过墨水的家伙,除了他以外,其他人也说不出来个一二三。
“耐力呢”
“耐力”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殿下,这木犁刚制作出来,小的只是简单的试了下,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更多的测试。”
“那就去测,地方不够就到城外去,一头牛也能拉动普通的木犁,但耐力却不行,我们研究农具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更换一些部件,而是要极大的节省人力畜力,什么时候一匹老年驮马能拉着这把犁轻松翻上两三亩地,这犁也就算了研究成功了。”李元吉自然的诱导着。
必须要在刚开始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这种思想,否则一旦让他们对自己形成了依赖性,那将来可就有的忙了。
“这个”袁让瞬间惊出一身冷汗,心中那股得意劲儿也瞬间消散一空。
这才意识到,这个九品官可不是那么好当的,身上也第一次真正的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齐王不计人力物力财力的供自己研究,结果花费了十几贯就搞出了这么个玩意儿,就算齐王没有生气,袁让也为自己捏了把冷汗。
“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灵感往往来源于最普通的生活,确定了目的,便依据这个目的去寻找解决的方案,比如说本王想让一个人趴下,用脚去踢对方的腹部,他的第一个姿势必定是跪下或是躺下,但若是踢在小腿上,他必然会趴下,受力点的不同,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再比如屠夫,他们往往知道从哪里下刀,从哪个角度下刀可以最快,最省力,这梨刀的布置也应该是一样的道理,这些都需要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多费些时间和财力没关系,等你们研究出可以两三个壮汉便能轻松拉动的木犁的时候,你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放在后世,袁让这种自以为老子很牛掰的家伙,放在普通中学都不算什么尖子生,各种脑洞大开的想法会让袁让羞愧致死的。
但在唐朝,在这个思想封闭的时代,一个能想到通过改进工具来达到节省人力畜力的家伙,不说是天才,至少也能称的上人才。
李元吉虽不懂科研,但也知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个道理,现在交给他们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诺小的这就重新来过。”袁让低着头说道,此刻心中是没有一点的底气,他的那点想法已经实现了,但结果出来以后才知道,距离要求遥远到十万八千里。
“殿下,终于找到您了”马周慌慌张张,神色欣喜的走到后院,气温将近冰点,但马周的额头上却是冒着热汗,隐隐还能看到腾腾热气冉冉升起。
“有结果了这么高兴”
“有了,不过还不是最终的结果。”马周兴奋的点着头,自己正在完成一项伟大的工程,一旦完成,后代千秋都将因此而受益。
但有了之前的教训,马周这一次显的格外的小心,将整个试验细分为了四个步骤,前后计划用半年的时间去完成这场试验。
但是
效果太好了,才过了刚刚一个多月,第二个步骤就已经到了尾声,马周正在计划进行第三个步骤。
“第二步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又得到了一组完整的数据,剔除掉一部分单独食用有效,配合食用效果提升不明显,或根本没有提升的食物,下一步我打算继续细化试验,尽可能做到两日不重样,效果还要远超之前。不过,小的还想请殿下再拨一笔钱。”
“怎么提前收购的那些吃完了”李元吉有些惊讶,先前那可是让人收了不少食物,三千人放开了吃也不该吃这么快。
“不是,这些东西毕竟都比较贵重,普通百姓难以承受,而大范围推广,军队人数太多,对朝廷也是巨大的负担,小的打算着手多尝试一些,看其他的食物有没有这种效果。如果能够找到一种廉价,效果哪怕差一些的食物,对于大唐来说也是值得的。”马周有些忐忑的说着,要想找到可并不容易,毕竟经过大量走访调查,所有人的食谱他们都已经基本掌握,很难再找出其他的食物。
有倒是有,只是大唐没有,胡萝卜就是很好的替代品,而且效果也不差,但那玩意现在还在西亚,只知道原产于阿富汗,但阿富汗现在叫什么可就不知道了,但积极性却不能打击嘛
“不错,有进步,不过现在你还是专心进行你的试验吧,等来年开春以后再着手这件事情。”现在冬天寒意刺骨,什么物件都贵的要死,没理由去支持高价商品不是
“诺小的可以提前先把计划做出来,到时候便可直接开始。”马周连连点着头,他倒是忘了冬季物资奇缺的事情。
“在此之前,先写一份详细的报告,一个多月了,也该让皇上看看结果了。”微微眯着眼睛,画大饼毕竟不保险,得拿出能镇得住李二的东西,才能确保自己长久的安全,解决夜盲症,对于军队而言,无疑多了把杀人的利器,更是多了几分胜利的希望,足够李世民震惊的了。
正文第九十八章:又见作死小能手
自玄武门已有五个月的时间,大唐在这五个月内经历了各种风雨,大唐王国犹如孤舟一般摇摇晃晃,但却始终未曾倒下。
民间对李世民颇有怨言,不过敢于开口的却没几个。
细数李世民的几大罪状,发动玄武门之变,暂且不管太子想不想杀你,太子有没有蓄兵,太子有这个权力,而你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兵,又是哪来的单凭这一点,世间百姓便知道,真正造反的并不是太子,而是李世民。
之后,李世民曾下令对太子党旧部既往不咎,但在各地却依旧被杀个血流成河,李建成在各地的势力几乎被一屠殆尽,李元吉的势力也被尽数控制了起来,只等李元吉归天,这些人便会紧随李元吉的脚步。
上面的人知道这是下面的人为了邀功瞎胡搞,但却没有出面制止,所以百姓也就以为这就是李世民的意思,表面上既往不咎,暗地里一个不留,连庐江王都给搞死了,那些花花草草的又能算得了什么
地方上死人太多,府兵到处镇压,虽没有引起什么动乱,但百姓却极为不满。
加之突厥南下,北地无一完城,尸横遍野,流民四起,最后还是齐王出面平了这场兵祸,虽然李世民有意封锁消息,但消息还是被传了出去。
加上李世民集团三翻四次想要置李元吉于死地,更是引起天下百姓的不满。
当然,这也仅仅只能是在心中发发牢骚,谁死谁活,谁当皇帝,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他们之所以不满,则是因为这场政变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大的变化,让他们连以前那样的生活都过不上,所以愤怒,所以发牢骚,所以无比怀念李建成,所以将李元吉当做了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