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唐朝最佳闲王 > 分节阅读 378

分节阅读 378(2/2)

目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辈子谁都不可能没有一丝的过错,难道就这样否定了他们这么多代人,毕生为这个民族所付出的贡献了吗

孔颖达自身来说,他是不愿意来道歉的,也不愿意做出这样的妥协,他否定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儒门,而是整个儒门的先辈们。

以儒门的思想来看,这大概也就算得上是欺师灭祖了吧

可不这么做又能怎样

人都是自私的,孔颖达也并不例外。

于志宁是个很好的说客,他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未来的大势,包括他们自身的问题以及优势全部说了一遍。

如果不作出这个妥协,儒门至少在百年内,将会是极其黑暗的。

而百年的时间,足够让儒门从当代第一大派系变成一个不入流的小门小派。

而到了那时候,儒门想要崛起,又谈何容易

况且,谁能保证,即使百年以后,朝廷对儒门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

在这一切都是未知的前提下,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弃那不切实际的梦想,丢掉过去的辉煌,忘掉那些所谓的理想,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焚书坑儒没有让儒门倒下,儒门能够从百家争鸣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数百年来华夏大地的统治学派。

现在,他们也有信心重新站起来。

最终,孔颖达被说服了,或者说,孔颖达只被说服了一半。

他会出面道歉,但道歉过后的事情,他不会在管了,而且此事过后,他便会返回衡水老家颐养天年,再也不问世事。

“陛下,儒门之错,错在于目光短浅,错在于狂傲自大,错在于无法真正的认清自己的位置,一个找不到自身位置的人,走到今日这一步,也在预料之中。陛下对儒门的厚爱,小民万分感激,倘若不是陛下给儒门破了这盆冷水,怕是到现在,儒门还无法认清自己的位置。

而陛下继位以来,便多次提起能者居之这句话,而在之前,儒门在没有那个能力的前提下,依旧幻想着往日的辉煌,忘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位置。

小民要待天下儒生为陛下道一声谢,若不是陛下挽救儒门于水深火热之中,此刻的儒门,怕是早已不复存在。

可陛下为了儒门,却无意间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为此,儒门深感愧疚,而对于此事,其实正是儒门最擅长的地方。

所以,小民恳请陛下能够授权于儒门来辅佐朝廷解决这件事情”于志宁站了出来,孔颖达已经做了他答应的事情,剩下的就是于志宁的事情了。

于志宁不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的人,但是在这一刻,他又不得不奉承几句。

虽然说的有些让人脸红,但若是仔细去想一想的话,又会发现这些话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奉承,而是确确实实的存在的。

李元吉也在考虑,事实上早在几天前见到那封告全体同胞书的时候,他就在思考着一个问题。

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

然而,现在李元吉有了答案。

自己并没有错,打压儒门这一行为,并没有错,即便是放在现在,自己依旧还是要打压儒门。

问题并没有出现在打压儒门这件事情上,而是在于自己对保留儒学的选择上。

中庸,是一门好学问,但是用来辅佐治国,这门学问就不合适了,甚至还会反其道而行之。

自己不是儒生,对儒门的了解也并不多。

但自己也知道,儒门最大的优势,在于对思想的引导和控制。

于志宁没有明说,但是前面的那封告同胞书,加上现在的这一番话,让李元吉明白了一个道理。

大唐之所以有现在这种问题,原因就是出在自己对儒门的打压上了。

正文第五四四章:儒家的未来

战略选对了,战术却选错了,最终终究是会出现问题的。

现在问题已经出现了,不过好在出现的时机很好,出现的时间很早。

一切还有挽救的机会。

而更加庆幸的是,儒门中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勇敢的站了出来。

于志宁的一番话,算是承认了儒门之前的一些失败,同样的,也给了李元吉一个台阶。

所有人都很清楚,皇帝是神,皇帝是不会犯错的,就算真的犯了错,也必须要有人站出来背这个锅。

而在此之前,李元吉已经站了出来,替天下苍生背了一口黑锅。

作为神一般的存在,李元吉都能放下身段去下罪己诏,那么儒门还有什么还高傲的

难道他们真的就比皇帝还要重要吗

这世间就算没有儒门,只要皇帝发现了问题,最终还是会解决这个问题的,就算不需要儒门出面帮助,他们也可以解决。

导致这一问题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皇帝的态度,导致了下面的官员对儒术全面弃用。

一但皇帝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就可以下令让下面的官员适当的注意下这方面。

对于皇帝来说,人才是不存在问题的,大唐所有的官员,对于这方面都有些心得,这也是儒家这些年来的功绩。

就算有些官员不是儒家培养出来的,可这么多年的时间,在这个大染缸里,也被熏陶上了一些儒家的气息。

皇帝只需要一句话,便可以彻底解开官员身上的束缚,那么在通过几年的时间,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也就解决了。

但是对于儒家来说却不是这样,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有没有他们都会最终被解决,所以才会让他们感觉到急切的压迫感。

错失了这个机会,接下来他们还会有这么好的机会吗

要想让儒家恢复到以往的繁荣盛况,现在来看是不可能了,而儒家唯一的出路,就是摆正自己的姿态,将自已放在与其他百家相同的位置,在各自的领域里去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再一次的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儒家的错,错在于未能在合适的时间,摆正自己的位置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