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唐朝最佳闲王 > 分节阅读 498

分节阅读 498(2/2)

目录

无数的技艺与思想加在一起,构成了整个华夏民族的传承。

总结下来就是勤劳,坚韧,不屈,图强,自尊,自爱,诚信,友善,爱国,敬业等等。

皇室,自然有皇室的传承,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帝王,他所采取的传承方式都不一样。

但又都有一些共同点,年迈的皇帝总是容易在晚年的时候犯浑,年轻的皇帝总是容易心高气盛。

最极端的就是汉武帝刘彻。

文景之治,两位先帝几十年的努力,终于让汉朝的国库内存款多到用来串钱的麻绳都糟了,这些本该是国力的体现,本该是用于汉朝强盛的基石。

汉武帝登基之初,因为年纪太小,朝政不得不被太皇太后掌控着,这段时间是刘彻最委屈的时间段,但同样也是最幸福的时间段。

太皇太后虽然极大的限制了刘彻的权力,但同样的也为刘彻进行了保驾护航,让他可以无忧无虑的完全成长起来,在他羽翼未丰的时候,上面还有这么一位老太后帮他顶枪。

但是太皇太后去世以后,刘彻便开始本性暴露。

国库内本该被用来发展汉朝的资金,则被用来大肆修建宫殿,用于帝王的享受。

历史给予汉武帝刘彻的评价很高,但是到了李元吉这里,给他的评价却只有四个字,穷兵黩武。

在军事上,汉武帝给汉朝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帮助汉朝解决了困扰几十年的强敌。

但从民生上,汉武帝却也给大汉带来了无比剧痛的创伤。

在那个以农为本的时代,五十年的时间,使国内人口减半,这是什么概念死亡人数在千万以上,大片的良田荒废,民不聊生。

甚至在晚年的时候还杀了能够在之后挽救汉朝的太子刘据,最终使得接班人挑选过于仓促,没有完整的培养,仓促上位,大汉越来越乱,汉武帝时期既是巅峰,也是整个西汉王朝衰败的开始。

同样的,在李元吉看来,汉景帝给汉武帝的传承,并没有做好。

说句简单的,刘彻的野心是歪着长的,并没有正规的成长起来。

“自你记事起,朕便不断暗中观察你们兄弟几人,老二性格太过浮躁,让他去纨绔,一万个你也不是他的对手,老三虽然不错,但在大局观方面却不如你,老四就是个被宠坏的家伙,老五老六是唯一能对你的地位发起冲击的,各方各面,如果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多给他们几年的时间,未必不能把你给压下去。”说完了汉朝的传承,李元吉也开始讲起了他自己的传承方式。

这很重要,他希望自己的这一套方法能够流传下去,成为大唐将来挑选接班人的方法。

虽然不敢说这套办法就没有漏洞,可是在这个前提下,漏洞是可以弥补的,这是一套完整的方法,是要牺牲掉很多人利益的方法,但对于大唐来说,却是有益无害的。

“可五弟六弟并不是母后所出”李承光疑惑着反问道。

对于几个兄弟的习性,他自然也很清楚,不过这个也就是观察而已,李承光并没有傻乎乎的去对他们动手。

没那个必要,李元吉已经制定了这套方案来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受任何人的冲击,前提是自己不犯什么致命性错误,不让父皇失望,在这个前提下,没有人可以撼动他。

而其他的皇子,在自己被确定为太子之后,对他们的培养方法便发生了改变,可以学习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除了政治以外。

一个不懂政治的人,又怎么能篡位夺权呢

在一个,要想名正言顺,怎么着也得是嫡出吧连个嫡出都不是就敢站出来,会被天下人给喷死的。

“嫡出庶出很重要吗”李元吉看向李承光,是的,在这个时代什么出身的确很重要,继续道:“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或许很重要,但对于朕来说,这一点也不重要。朕身为天子,自然要为整个大唐考虑,什么事情都可以出错,唯独太子人选不能错,倘若长子品性不行,能力不行,朕又为何非要将大唐江山交与长子手中让他将来以后上位去做那些混蛋的决定来毁了这座江山吗”

“父皇,儿臣错了”李承光有些羞愧的低下了头,他一直以为自己是长子,占了这方面的光,但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确占了长子的光,但如果其他方面都不如后面几个兄弟的话,这太子之位还真未必就是自己的。

可是,父皇跟自己说这些做什么

“抬起头”李元吉面部严禁的说道,既然到了这一步,李承光的年纪也不小了,他打算告诉他一些相关的东西,他要传承的不只是这个皇位,这座江山,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东西,就像之前说的那样,所有方面都可以出错,唯独在太子人选这方面不能出错,这很重要,一旦接班人选出了差错,那未来大唐将会陷入几十年的衰退期,敢来两三个不上道的太子,大唐的气数也就尽了。

“你先好好的想一想,自朕确定立你为太子的时候,都让你做了些什么而在这期间,你又收获了些什么如果朕现在将三分之一座江山交给你,你又是否可以胜任,如果觉得可以,那就说明朕的这套方法是有用的,这也是你以及将来每一个后代选太子的思路,大唐的核心构架现已成型,剩下的只是不断的扩充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技术的进步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接下来要的是平稳,要的是一个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接班人,该打的时候不要犹豫,不该打的时候绝不能有这个想法的接班人”

正文第七一八章:收获

李元吉的话让李承光渐渐的开始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八岁被立为太子,七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思,并且开始了培养,中间的一幕幕,不断的出现在李承光的脑海中。

有些是父皇要求的,有些则是自己自愿的,而父皇要求的那些,则是从易到难,从看看就行,了解一下就好,到后面的要根据看到的内容说出一些感受与见解。

其实这也就是在慢慢的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当权者的意识,心态,不断的与基层的接触,也让李承光并没有脱离最基层,至少他知道,什么样的决定是基层不想要的。

这很重要,至少在将来,他不会出台那些与民间完全相背驰的决定。

一件件的事情,一幕幕的画面出现在了自己的脑海中,李承光一遍回忆着,一边感叹着,时间过的真快。

三分之一的江山能不能掌控,李承光也不知道,但是就以目前安南的情况来看,自己的一系列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安南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着,安南的元气正在恢复着。

而这次南洋的事情,基本上也是自己在负责的,如果这也算上的话,那么自己已经悄然无息之中拥有了掌控大唐三分之一的能力。

想到这一点,李承光不知不觉的被自己的能力给吓了一大跳,同时也对父皇的教育手段佩服不已。

这一切都在父皇的掌控中,虽然这中间少不了保护,少不了一些支持,但自己的能力无疑在成为太子之后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一点是无可置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