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宋道 > 分节阅读 272

分节阅读 272(2/2)

目录

这如今七百七十文称贯,七十七文称佰,而梁师成所说的土盐还是那种黑黑黄黄,掺杂了大量泥沙最次的粗盐,官买的正品煎盐市价在一百八十文至二百来文不等。在东京城里,这种土盐是没有人吃的,只能拿去喂牲口,或是当做官府的惠民福利,逢年过节每家每户发上一张盐引,换上一句感谢的话而已。

不过这等土盐若是贩卖去乡下,市场还是有的,甚至就如当年黄杰一家还在黄州过苦日子时,吃的便是此种土盐。

这有关盐榷的话题,前文有详细叙述,这里不在多言。

却说这一时期,的确是大宋的盐价高而西夏和辽国的盐价便宜。宣和年间,辽国盐价普遍都在十几文上下浮动,而宋国的土盐价格没有低于五十文,好盐普遍都在二百文左右。甚至在原本的历史中,几年以后大宋收复燕京之后,还将好盐的盐价改为了二百六十至二百八十文一斤。

要知道收复燕京之后,也等于是平白得了原先辽国在渤海和北海等地的许多煎盐场,盐价原本应该下降才是,然而原因无他,谁叫盐榷是朝廷专卖,这就跟明抢毫无差别

甚至宋仁宗在位时,河北驻军还以为盐价跟辽国军队打了一仗。

当时宋辽对峙,互为敌国,打仗是常有的事儿。可是这回打仗跟往常不同,也跟抢人抢地无关,只是因为辽国人偷偷溜进河北,向当地老百姓倾销他们的低价盐,宋朝方面当然要反倾销,谈判桌上谈不拢,于是开打。

这一仗打成什么样,战况也就不用说了,反正大宋的朝廷就认为搞食盐专营本就是天经地义的,老百姓买官府的高价盐本就是应该的,就跟交保护费一眼。

就说眼下,前几年蔡京提出改革盐榷的时候,曾经就跟赵官家算过一笔账,称:“河北、京东末盐,客运至京及京西,袋输官钱六千,而盐本不及一千。”

这盐商们从河北和山东的国营盐场采购成品盐,每袋盐要花六千文,而生产成本不到一千文,政府倒手赚了五倍有余,明显是暴利,就跟现代地方政府低价征收农民土地然后再高价拍卖一样。

而且,蔡京当时搞盐榷改革时,还特别弄出了一个“盐引”的制度,当真是官字两张嘴,来回在这盐利上啃下了老大的肥肉。

却说言归正传,黄杰便也与梁师成讲起了官盐贵少买,私盐和辽盐、夏盐便宜多买的道理来,这东京城被几十万禁军守着,自然是没有私盐和外国盐能进来,可大宋境内的私盐走量却比官盐大了不知多少倍去天道盟便是通过在江南专做私盐买卖起的家,然而官盐也就出现了两个很大的问题:卖价太贵不走量,收价太低盐户活不了。

如果能够变通一下思路,比如说办法一:大力采购辽国和西夏的盐,然后投放大宋市场,价格干脆更私盐持平,甚至比私盐还便宜上几文钱,这不但能有效的打击私盐,也能更大的走量。

想想看,你官盐或许一斤能净赚一二百文,可除在了东京城这种大城强制买卖外,在大环境下根本不走量,若是降到了与私盐持平的百八十文的价格,却可以遍地开花,虽然要卖出十多斤平价盐才能赚取一斤高价盐原本获得的利润,可你要算算平价盐走量啊

而且,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如果大宋全力收购西夏和辽国的盐货,自然也就带动两国的盐业发展,对方尝到了添头自然是会更大宋购买更多的煎锅,招募更多的工人去煮盐,甚至大宋还可以通过慢慢提高收购的价格去抬高盐价,让煮盐的获利高于种田甚至放牧,是不是就把辽国的人力全都弄到发展盐业上面去了

然后,过上几年,大宋突然来个华丽转身,一夜之间不要他们的盐了这是不是一个大宋版的“新鲁绨之谋”

梁师成听了,当即高兴地跳了起来,这种阴人小脑筋他自然是最多的,自然是一点就通。到时高俅有些疑问,便来问道:“若行了此计,大宋的盐户和盐场又该如何”

童贯便也来指着高俅笑道:“自然是继续生产,慢慢囤积,甚至还要提高些许收购盐价,让盐户好活,让私盐贩子没了赚头。待某等的计谋得逞,断了与西夏和辽国的盐货后,还不是依然要靠他等养活”

童贯一句“某等的计谋”,就算是把黄杰的计策给笑纳了,黄杰除了翻翻白眼,自然也就不好多说什么。随后黄杰便也继续道:“还有铁器、布匹、瓷器、丝绸,甚至种种百货,也是可以寻机而谋,因此这些商业之事,自然还是商贾来行才能有的放矢。”

梁师成便也来拍着手笑道:“不错却是好计,回去杂家定要好好的报与陛下,此等计策杀人于无声无息,若是大功告成,可比得战场大捷”

黄杰又闲扯几句,却还是高俅提出了一个关于除了六家皇商之外的其余商家的忠诚问题,黄杰还没开口,梁师成便也阴测测的笑道:“此事还不容易,待杂家回了宫,便请陛下对这些商贾颁下密旨,好好行事自然重赏,若有异心的话最坏也不过就是个诛九族,满门抄斩而已”

听着梁师成这般狠毒之话,黄杰没来由后脊梁一寒,便也道:“三位伯父,此事宜恩出于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利,不可示之以威。自古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岂有仅靠威逼胁迫而成大事者”

三人听了,深以为然

卷七燕云急第五百六三章老套路

这夜,童贯三人在黄杰的黄楼中混了餐吃喝后,便也各自散去。

不过,梁师成是打着小跑屁颠屁颠的跑回皇宫给赵官家报信去了,而童贯和高俅却是一前一后进了蔡京太师府的后门。

如今,在蔡京的书房之中,十数只南方进贡的香油巨烛火头正旺,一个老仆手脚麻利的用银剪将烛芯修过一遍后,便也迅速躬身告退了出去,但见书房之中,却是站着一人,坐着两人,蔡京他老先生则是表情恬淡的躺靠在一张名贵金丝楠木打制的太师椅上。

“呵呵此子看来果然深得了老夫丰亨豫大之学的精髓啊”

老蔡京微微眯着眼,神色间丝毫没有因为再次背了个大黑锅,不得不辞官告老的倒霉样儿,这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