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逍遥大亨 > 分节阅读 90

分节阅读 90(2/2)

目录

杨靖蹲了下来,借助着昏暗的灯光打量了一下这个摊位上的东西。

这个摊位果然以旧书旧报刊为主,只不过无论是旧报刊还是旧书,大都不是什么拿得出手的。

那些旧报刊大都是解放前后的报刊,虽说年头不少了,但并没有什么很大的收藏价值。至于那些旧书,也大都是民国时期的旧书,而且保存的也不算很好。

怪不得这个摊子上没有人,只要稍微懂点行的,就绝对不会在这个摊位上浪费时间。

杨靖微微地摇了摇头,正打算离开呢,视线忽然被摊位一角的一摞书稿给吸引住了。

“这是”杨靖的心脏随着这一眼不由自主的快跳了两下,随即杨靖就拿起了摆在最上面的一本显得很古旧的刊物。

拿起这本略显老旧但却保存的相当不错的刊物一看,杨靖就被这本刊物上的那四个字给惊了一下。

这竟然是一本新青年的创刊号青年杂志

这本杂志的封面通体呈淡黄色,封面正面上方有一个黑框,里面最上方用法语写的jeunesse,这个单词在法语中就是“青年”的意思。在这行法文单词的下面,则印着一排端坐的青年人;这个黑框下面,从右到左依次是竖版排列、红色字体的“青年雑誌”,一个已经看不清模样的某人的头像,最左边则是竖版排列的第一卷第一號六个字;而在封面的最下面则是这本刊物的出版社沪海群益书社。

“我靠,这竟然是新青年的创刊号”杨靖真的惊讶了。

新青年杂志是我国上个世纪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份非常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眼前这本杂志,杨靖敢确认,如果自己没看错的话,这就是一本新青年的创刊号,也就是青年杂志

新青年虽然算不上什么古籍善本,但却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对华夏的青年组织来讲,更是拥有着其他书刊难以企及的高度。其珍贵程度绝对不在那些古籍善本之下。

可就是这么一本珍贵至极的刊物,又怎么会出现在这种地摊中难道这种刊物不应该是出现在各大图书馆或者是博物馆中吗

难以置信的杨靖悍然启动了鉴定技能,在这样珍贵的刊物面前,浪费那点能量不算什么。

果然,圣戒给出的答案告诉杨靖,这确实是1915年9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创刊号。

圣戒给出了答案之后,杨靖都觉得自己拿这本刊物的手有点发抖了,结果眼睛再一看那一摞书刊,他差点就把手里这本新青年给扔了。

原来在这本新青年的下面,还有一本新青年,而且看那模样,显然这本刊物也是非常有年头的了。

杨靖不信邪的往下扒拉了一下,结果映入眼帘的全都是新青年,而且从第一卷的第二号一直到第二卷的第一号,也就是改版为新青年的那本杂志,一本不差,往下还有新青年,不过刊号已经换成了第三卷、第四卷

“我靠这老板忒牛比了竟然收藏了一整套的新青年杂志”杨靖激动的差点叫了出来。

第一八三章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

如果换成是穿越之前的2017年,那么新青年杂志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这套杂志的意义不在于它拥有多长的创刊历史,而在于这套刊物在当年存在的意义。

正如胡适先生评价新青年所说的那样:它是曾经影响中国历史行程的少数报刊之一。

没错,这套刊物尽管只发行了十一年,导致了新文化运动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让新青年在后世一直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套报刊在抨击两千多年的的宗法专制社会,推动华夏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后世,各大图书馆或者博物馆中还是有不少的新青年刊物保存下来的,但要说完整的保留了一整套11卷,共63期新青年,貌似杨靖知道的就那么极有限的几个人。当然,或许有的藏家手中还保留有一整套的新青年,但既然没有公之于众,那就足以证明这套刊物的珍贵之处了。

其实这套刊物到底值多少钱无所谓,关键是这套刊物的历史地位太重要了。

说个毫不夸张的话,这套刊物在后世的存在意义,绝对远远超过了那五页宋蜀刻

这可是华夏新文化运动和思想的启蒙刊物啊,你说重要不重要

陈独绣、李大召、曲秋白、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茅盾、高一涵无数耳熟能详甚至是如雷贯耳的名人,都在这套刊物中留下过笔墨,就连太祖爷当年也写了不少的文章发表在这份刊物上

你说这套刊物厉不厉害你说这套刊物重不重要

“so,这套新青年必须要拿下”杨靖心中默默地想道。

虽然有了这个决定,可杨靖还是有些不明白这么珍贵的刊物怎么会出现在这种地方而且还是一摞一摞出现的,就好像是原本珍藏这套刊物的博物馆或者图书馆因为搬家而清理出来的呢。

“嗯博物馆搬家”想到这里,杨靖的脑海中忽然冒出了一段记忆。

杨靖曾经看过一段堪称神话故事一般的文献资料,说的就是有关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潘家园,曾经疯狂的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珍贵文献资料、古旧书籍、珍贵手稿的现象。

这段资料是来自于燕京的著名收藏家王锦昌先生,他在一本回忆录中曾经写到过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潘家园旧货市场淘那些珍贵的手稿、文献资料的事情。

据王先生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就是杨靖现在穿越的这个年代,潘家园旧货市场上忽然之间就出现了很多珍贵的名人手稿、文献资料、刊物、古旧书籍。有一次王先生从潘家园买下一大麻袋信札资料,在往汽车上装时,看车师傅很为纳闷,就说这一麻“破烂”才能卖多少钱,而你今天停车费就十块钱啊回到单位,新换的门卫看他穿戴不整,手里又提个破麻袋,说什么都不让进院。后来出来个同事解释说是单位的领导,门卫惊讶万分,嘀咕道“那他咋捡破烂儿”

其实别人哪儿懂啊,这“破烂”里蕴藏着深深的文化和历史。

捡了20多年的“破烂”,王锦昌成了名符其实的“财主”。如今他拥有太祖爷、周总理、陈云、李先念等政治名人手迹,而像陆定一、周扬等文化名人的手稿更是数不胜数。他收藏的“重中之重”是现代革命史的资料,拥有1000多件革命文物,譬如大量的中华苏维埃、华夏工农红军时期的苏区文件、早期党报、党刊,有红军家信、军政的信函等。

“很多人收藏明清的东西,因为那些东西值钱,一拍卖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的,但我觉得收藏我党的历

目录
返回顶部